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2 / 3)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 ,朱高熾登極。次年,朱高熾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洪熙皇帝。朱高熾漫長等待繼位終於有了結果。

生平最痛心之事

父子嫌猜

朱棣不喜歡他的這個長子朱高熾,人盡皆知。但是,廢長立幼也不符合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成祖即位前後處處以恢複太祖祖製相號召,如今改立太子,等於在天下人麵前自己打自己嘴巴,這也是他難以下定決心更立太子的重要因素。朱棣認為朱高熾儒雅有餘而英武不足,朱高煦隨自己南征北戰,屢立奇功,勇武之氣與自己相仿,所以朱棣在兩子之間動搖不定,確定不了立誰為太子。朱高熾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製對朱棣約束;二是因為他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朱棣喜歡長孫朱瞻基。朱高熾的皇後張氏亦頗有朱元璋馬皇後、朱棣徐皇後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不折不扣的賢內助。《明通鑒》記載,張氏嫁給仁宗朱高熾後很得公婆喜愛。明仁宗朱高熾在東宮做太子時多次被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朱棣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是因為張皇後緣故 。張皇後是朱棣手下第一功臣張玉的女兒,張玉死於靖難,被追封河間王,朱棣愛屋及烏,對兒媳婦很好。有一次,朱棣和朱高熾夫婦一起吃飯,為了一點小事,朱棣大罵兒子,兒媳不好說什麼,默默退下,去廚房做了幾樣朱棣愛吃的菜肴端上來,朱棣一見,怒氣消散,指著兒媳對朱高熾說:“顧非爾妻,爾早廢矣!”這個說法,倒是可以做為旁證。

不幸的是,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卻常常不合成祖朱棣的心意。成祖朱棣對解縉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朱高煦卻寵愛日隆,“禮秩逾嫡”。解縉勸告成祖朱棣說:“您這樣做,是開啟爭端啊,不可取。”成祖朱棣大怒,認為解縉是離間他們父子,後來找了個借口將解縉降調外職。

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剛好趕上成祖朱棣北征,拜謁了監國的皇太子朱高熾,沒有等成祖返回就離京返還。久已懷恨在心的朱高煦趁機向成祖朱棣進言,說解縉伺候成祖外出,私自覲見太子而不等皇帝回來,無人臣禮。成祖朱棣震怒,將解縉逮下詔獄,拷掠備至。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紀綱進呈在獄的囚犯冊籍,成祖朱棣看到解縉姓名,很詫異,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領會成祖朱棣的意思,回去後將解縉灌醉,埋在積雪中,不一會兒就凍死了,死時隻有47歲。解縉對明代的文化多有貢獻,主持纂修過《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才子,本來深受成祖朱棣信用,然而夾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無端地成了政治犧牲品。

朱高熾雖然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爭奪儲位的鬥爭並沒有因此而結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時刻窺視著皇儲的寶座,暗中監視朱高熾,合謀奪取皇太子位。他們對太子身邊的近臣,極力誣陷迫害。工部左侍郎陳壽,向監國的朱高熾提出過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朱高熾很欣賞他,曾經看著他走出的背影,回過頭來對左右說:“侍郎中第一人也。”明成祖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漢王朱高煦向成祖進讒言,陳壽被捕入獄。陳壽的家境實在是太貧寒了,吃飯都成問題,但他堅決拒絕一些官員的饋贈,最後竟然死在獄中,直到仁宗登基後才給他平反。與陳壽一起下獄而死的還有行部左侍郎兼輔導馬京和吏部侍郎兼讚善許思溫。

不但朱高熾的兩個兄弟有奪嫡之心,而且朱棣與皇太子也存在矛盾。為此朱高熾不得不時時小心,事事留意,做太子的20年間處境艱難萬分。

成祖朱棣不在南京之時,由太子朱高熾監國。實際上,太子並沒有什麼權力,大小政事仍由朱棣親自決定,朱高熾隻是處理些常事,如祭祀活動等。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還對太子的權力進一步限製,明確申諭太子不能治臣下罪,不得授官。而且,朱棣還特別強調,自己不在京師之時,大小官員不許私自覲見太子,違者嚴懲不貸。這是因為朱棣擔心太子監國會損害自己手中的皇權,而且對太子不是很滿意,終永樂一朝都似乎如此。由此而知,朱棣、朱高熾父子嫌猜一斑。

在冊立皇太子時,朱棣命丘福為太子太師。丘福與朱高煦的關係非同一般,多次請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讓丘福為太子太師似乎有監視朱高熾的意思。明成祖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北征回師,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朱高煦乘機進讒言。朱棣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下獄,隻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在“靖難之役”中功勳卓著被赦免,密令他監察太子。

金忠並沒有按照朱棣的想法去做,而是極力為太子美言。朱棣大怒,金忠摘掉烏紗,頓首流涕,以自己身家性命擔保,勸阻成祖朱棣不要廢太子。朱棣最終沒有廢立太子,但是東宮官屬黃淮等人係獄達10年之久,直到朱高熾做了皇帝才重見天日。

明成祖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太子監國南京,有個陳姓千戶因害民取財被朱高熾調貶往交阯。後來朱高熾又意識到陳姓千戶曾隨成祖在靖難之役中立有軍功,因此寬大處理,改為輸栗貸罪。宦官黃儼受到趙王朱高燧指使,謊稱成祖判定的罪人,太子曲護。朱棣殺掉陳千戶,並將輔佐太子的梁潛、周冕下獄致死。其實,朱棣也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且像這樣的小案件如何判罰無關緊要,他隻是殺雞儆猴,太子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此事後不久,朱棣命胡濙巡視江、浙、湖、湘等地,特意囑咐他在南京多停留幾日,調查在南京監國的朱高熾的情況。胡濙回來後,向成祖密陳太子監國七事,說朱高熾誠敬孝謹。聽到這些,成祖才稍稍放心。

到了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雖然沒有了更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對太子朱高熾仍有防範之心。這年九月,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張鶴朝參失儀,太子沒有怪罪他。後來,成祖知道了這件事情,將禮部尚書呂震和吏部尚書蹇義以在側不言的罪名問罪,逮捕下獄。不過,不久就將呂、賽二人放出來了,第二年又官複原職。

朱高熾一生也沒有贏得他父親朱棣的歡心,說來實在窩囊,他的這個皇位還是借了兒子朱瞻基的光,至少借了一半,他最疼愛這個孫子。而朱高熾能夠最終坐上皇帝的寶座,另一半是靠了他的祖父朱元璋的力量。朱高熾雖然不得父親朱棣的喜愛,但朱棣標榜他是他爹的好兒子,事事都是按照祖訓來行事的,包括那個當時被視作“篡逆”的靖難,他也說是奉天靖難,是朱元璋《皇明祖訓》上立的“清君側”的規矩。所以,朱棣對這個兒子雖然不很待見,但是,一旦廢了,朱元璋的老臉怎麼辦?

再有,朱高熾的母親徐皇後很喜歡長子,徐皇後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以賢惠著稱,有人把她比作唐太宗的長孫皇後,這自然是牽強附會了。不過,朱棣夫妻感情很深厚,徐皇後死後,朱棣不再立後。朱棣準備封小舅子,就是為了給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害的徐增壽為世襲的定國公,徐皇後不同意,恐怕家族太盛,容易招怨。朱棣雖然沒有答應,但是,“心甚賢之”。徐皇後這一點倒是很有些大家的風範,朱棣起兵,北平隻有徐皇後、朱高熾母子留守。所以,徐皇後一直很喜歡朱高熾,直到臨死前,還囑咐朱棣要善待兒子。

千秋功過

寬刑省獄,重用賢臣;重農恤民,潔身自好

寬刑省獄,重用賢臣 經曆了長達20年的並不平靜的太子生涯,朱高熾即位後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想要有所作為。朱高熾之前的近60年,自太祖開創基業以來,雖然戰事不斷,屢興大案,但是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版圖已定,經濟得到了初步的恢複,國家逐漸走上正軌。仁宗朱高熾在此前經營積累的基礎上,繼續采取重農、用賢、懲貪的一係列政策,加之仁宗本人仁厚,政治環境寬鬆,由太祖、成祖時期的嚴急趨向於平穩,大明王朝在平穩中呈現出上升的勢頭,開創了“仁宣之治”局麵,進入了明朝的鼎盛時期。

朱高熾的母親徐皇後是徐達的女兒,賢良淑德,喜歡讀書,人稱“女諸生”。在母親的教育下,朱高熾自幼端重沉靜,言行得體。朱高熾喜好學問,讓儒臣給他講授經史典籍,很少有缺席的時候。可能是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朱高熾形成了仁厚的性格。一次,朱元璋命朱高熾與秦、晉、周三王的世子分別檢閱守衛四城的士兵。其他三位世子回來很久了,朱高熾才最後一個回來。朱元璋有些不高興,問朱高熾怎麼用了這麼久的時間。朱高熾對曰:“清晨太冷了,我等到他們吃過早飯之後才檢閱,所以回來晚了 。”之後,朱元璋又命他們分別批閱章奏。朱高熾隻是將那些關係到軍民利病的奏章向祖父陳奏,對於文字有錯誤的沒有陳奏。太祖朱元璋問朱高熾是不是疏忽了,沒有看出錯誤的地方。朱高熾說沒有疏忽,隻是認為這些小錯誤不重要,君主應該關心百姓的疾苦。太祖朱元璋非常高興,誇朱高熾“有人君之識”。

朱高熾登上皇位後,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係列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措施,開始了他的一係列仁政改革。

“仁政”對於明初的士大夫們來說,實在顯得有些陌生。自從明太祖朱元璋登極稱帝,實行的便是“剛猛之治”。那些將功臣宿將誅殺殆盡的大案冤獄,人們還記憶猶新。明太祖死後,建文帝登極,這位近於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實施“仁政”,但卻被燕王朱棣發動的奪位戰爭所替代。當朱棣從手中奪得皇位之後,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們遭到了空前殘酷的迫害,恐怖政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 的朱高熾,幾乎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坎坷的經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貴,因而執政之後便從多方麵進行改革。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朱高熾下詔嚴禁官吏濫用刑法,處理案件要依據事實,依據法律,秉公辦案。詔書中說,刑法的作用是要禁止殘暴邪惡,引導人民向善,而不是專門用來殺人的;所以,今後斷案都要依律擬罪。辦案部門不得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宮刑,有敢自宮的人以不孝論處;除非是謀反大罪,其他罪行一概不許株連親屬;對於民間議論,不許以誹謗罪加以壓製;如果皇帝因為過於嫉惡而法外用刑,那麼法司要上奏勸阻,五次上奏不得可,須同三公、大臣聯名上奏,必須等到皇帝答應停止為止。這是一道讓臣下和老百姓歡欣鼓舞的詔書。

仁宗常說:“國以民為本,國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比年牧守不體朝廷恤民之意,侵削擾民,民不聊生”。於是“遣禦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並要求禦史湯熒等做到:“無惑於小人,無屈於勢要,無私於親故”。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正月,仁宗派遣布政使周幹、按察使胡概、參政葉春巡行應天、鎮江等八府,“其軍民安否,何似何弊當去,何利當建,申求其故,具以實聞,爾等必公必勤,毋徒苟應故事,庶副朕憂憫元元之意。”

當時,左都禦史劉觀掌管督察院,與其子劉輻、刑部侍郎許惟、禦史嚴皚、李綸等人勾結,玩弄權術、貪贓枉法,包庇不法豪強、為重犯減刑。整個中央機構深受劉觀等影響,奢靡成風。楊士奇指出:“貪風始永樂末,今更甚!”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朱高熾諭“吏部慎選禦史,以清風紀,谘訪可任都禦史以聞”。這表明仁宗朱高熾業已開始著手整頓監察機構,重新選任禦史,以澄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