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理財創新能臣:劉晏(1 / 3)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與燦如群星的政治改革家、軍事改革家相比,經濟改革家人數較少;而且,其改革特點、改革對象也有很大不同。政治改革家,往往是在政治鬥爭、權力爭奪中施展才幹,戰勝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軍事改革家,一般是在軍事對峙中,出謀劃策,出奇製勝。而經濟改革家而對的,往往是嚴重的經濟形勢,需要解決艱巨的經濟任務。經濟問題牽動的一般不是個別人,往往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這就大大增加了經濟改革家實現目標的難度、艱巨性和複雜性。不能如政治家的一次政變、一次暗殺即可大功告成,一蹴而就;也不能如軍事家那樣通過一次突襲、一次埋伏即可以少勝多,扭轉危局。經濟改革家在其改革思想指導下,製定出明智的經濟政策,實施巧妙的經濟措施。經過艱苦乃至長期的實踐,取得發展和振興經濟、解決財政和經濟困難的成效,才能驗證其經濟政策、措施和改革的正確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經濟改革人才,在曆史上更為寶貴。在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今天,批判地繼承古代經濟改革家的改革思想遺產,更有現實的意義。在古代經濟改革家中,唐中期的劉晏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改革奇特,功績卓著,在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深入研究他一生的活動和經濟改革,無疑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他的領導秘訣,那就是:因地製宜,改革創新。

開元盛世孕肩的棟梁之材

劉晏(716—780年),字士安。唐朝曹州南華(舊址在今河南東明縣東南)人。生於曆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姚祟、宋璟等名相的輔佐下,勵精圖治,革除弊政。使政治清明,經濟得到較快地發展。唐朝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中經武則天承上啟下的治理,到玄宗開元年間,達到空前的繁榮。開元十三年(725年),“東都鬥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糧食充足,價格低廉。全國戶口從唐初的二百萬戶增加到七百多萬戶。

劉晏在這個開元“治世”中度過童年。他自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雖為稚童,而文思敏捷,風發泉湧。詩文秀美,聞名遐邇。得觀閱者無不交口稱絕。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為炫耀文治武功,揚言“為蒼生祈福”,率百官、貴戚、四夷酋長,到泰山“封禪”。八歲的劉晏寫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獻頌行在”。玄宗好大喜功,見了這洋洋灑灑的頌文,十分歡喜。又“奇其幼”,也許出於好奇心,也許為了消除自己和臣僚們難免產生的懷疑,遂讓宰相張說當麵測試獻文小兒。劉晏麵對威嚴的官員,不慌不懼,對答如流,出口成章。測試後,張說誇讚說:“此兒真是國家的祥瑞呀!”玄宗驚喜不已,即授他太子正字之職,並將他帶回長安。“上之所好,下必其之”,達官貴人,見皇帝對劉晏如此喜愛,自然都給予青睞。爭相邀請,到家做客。劉晏遂“名震一時”,被人們讚為“神童”。這位最年少的小官員,受到封建朝廷這個最高層次政治環境的熏陶,並在藏書豐富的皇家圖書館裏,如饑似渴地閱讀有用之書,不斷開拓自己的智慧領域。這對他未來掌握管理國家經濟的才幹,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劉晏是開元盛世孕育產生的一代棟梁之樹。

依靠智謀大膽改革漕運

唐玄宗晚年,逐漸喪失了勵精圖治的精神、沉湎聲色,不理朝政。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各種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天寶十四年(755年),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致使國土淪喪,兩京傾覆。黃河南北被叛軍蹂躪,廣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唐王朝傾其全力,經過八年的戰爭,方才十分勉強地將叛亂鎮壓下去。但它成為一個轉折點。從此,統一、繁榮、強盛的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經安史之亂的破壞,唐王朝的經濟凋敝、瘡痍滿目。正是在整頓困難重重的經濟工作中,劉晏嶄露頭角,發揮了高超的才幹,作出了巨大的成績。

劉晏曾任過夏縣令、溫縣令。曆職殿中侍禦史、度支郎中、杭、隴、華三州刺史。野心勃勃的永王李璘以高官厚祿相請,他不屑一顧。後李璘叛亂,劉晏堅守餘杭,李璘不敢犯境。說明劉晏的政治眼光很敏銳,軍事才幹亦很高超。

在唐軍於叛軍手中收複長安之後,劉晏於上元元年(760年),由河南尹任上調到長安當京兆尹(首都最高行政長官)。並以戶部侍郎兼任度支、鑄錢、鹽鐵使。開始參與中央政府的部分財政經濟領導工作。因受嚴莊誣告,被唐肅宗貶為通州(治所在今四川達縣)刺史,寶應元年(762年),肅宗去世。代宗李豫繼位,十分器重劉晏,立即將他召回,除恢複他原來的各項職務,還命他兼任轉運使,負責把各地征收的物資轉運到長安。

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北、關中地區所產糧食不能滿足京師官員、駐軍和民眾的巨大消費需要。長期以來,要從江淮地區調運糧食。主要通過淮河,經汴水入黃河,轉渭水,漕運到長安。安史之亂起,這條艱險的水路被切斷。不得不溯長江渡漢水,抵揚州,轉陸路至長安。路途遙遠,運糧不繼,致使京師糧價飛漲。

“鬥米千錢,禁膳不兼,時佃農捋穗以輸”。安史之亂平定後,代宗立即於廣德二年(764年)委派劉晏修複汴水、黃河運道,以解決關中供糧困難的燃眉之急。劉晏體察國家困難,深知恢複漕運,事關唐政權安危。“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眾,待此而強”。他立即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這項艱巨的工作,殫精竭慮,日夜籌劃。達到“焦心苦形”的程度。受任之後,他馬上進行深入細致而廣泛的考察研究。“浮於淮、泗,達於汴,入於河”,“幾所經曆,必究利病之由”。仔細考察漕運故道,汲取前人漕運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劉晏規劃出一套恢複漕運的謀略妙策。“然畏為人牽製,乃移書於宰相元載”,巧妙地得到朝廷支持後,乃大刀闊斧地改革漕運。

首先,他組織民工兵,疏浚汴水。同時,以重價雇人打造二千艘堅固耐用的大船。市價五百餘金可造成的船,他給價千金。以高價換取優質。以保證所造之船堅固耐用。有人認為給價太高。劉晏回答:“辦人事要有長遠眼光?要使造船之人不愁衣食,得以養家糊口。方能造船堅牢。如給錢少,船工不得溫飽,怎能造出好船。將來必有人嫌我給價太高,而削減造價。減半尚可,再減,船就不能用了。漕運大計也將因此而廢壞。”五十年後,果然有人將船價減半。至唐末,減得更低。船造得十分簡薄,漕運也就隨之廢壞停頓。

劉晏又變從前的直運為分段接運。直運是過去漕運的傳統辦法。江南船隻每年二月集於揚州。四月渡淮入汴。六七月到達黃河口。時值黃河漲水時節,要等到八九月水落方可上行。這樣,途中需多次等留,耗時甚多。加之江、淮、河、渭水勢不同,南方水手不熟悉北方河流水性,更增加了航運中的困難。劉晏改為分段接運。分四段:自揚州經邗溝、淮水,至清口(古泗水入淮河處,在今淮陰縣西南)為第一段;自清口經汴水,至河陰(汴水入黃河處,在今河南河陰縣東)為第二段,自河陰經黃河,至渭口(渭水入黃河處)為第三段;自渭口經渭水,至京師長安,為第四段。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遠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依據各段所經河流不同,水勢各異,而所用船隻不同。以適應各河的特點。各段水手都熟悉本段河流特性,既可提高航行的工效,又保證了漕運的安全。各段河道入口處設置糧倉,臨時儲糧。原船即可回去。避免了長久等待停留。糧食存入倉庫,又可減少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