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點評】
善於提煉家訓的曾國藩,以培養淳樸家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他將祖父星岡公治家之方提煉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八件事情)八字,將不喜歡的東西概括為“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三不信,將自己立身處世、治學做事的體會歸納為“八本”(讀古書以訓話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和“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是曾國藩為曾氏大家庭製定的家訓家規。他認為“無論治世、亂世、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之八字與餘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反複叮囑子弟“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謹記家訓。他將家訓家風與家運聯結起來,認為家運取決於家中氣象有無生氣和斂氣。“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經典格言】
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即不扯謊也),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與地方父母官相處之道
(1862年10月26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沅弟金陵一軍,危險異常;偽忠王率悍賊十餘萬,晝夜猛撲,洋槍極多,又有西洋之落地開花炮。幸沅弟小心堅守,應可保全無虞。
鮑春霆至蕪湖養病,宋國永代統寧國一軍,分六營出剿,小挫一次。春霆力疾回營,凱章全軍亦趕至寧國守城,雖病者極多,而鮑、張合力作戰,此路或可保全。又聞賊於東壩抬船至寧郡諸湖之內,將國衝出大江,不知楊、彭能知之否?若水師安穩,則全局不至決裂耳。
來信言餘於沅弟,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甚是甚是。沅弟之才,不特吾族所少,即當世亦不多見。然為兄者,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若明知其錯而一概不說,則非特沅一人之錯,而一家之錯也。
吾家於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讚其賢,不可力詆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渠有慶吊①,吾家必到;渠有公事,須紳士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於前後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托,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弟既如此,並告子侄輩常常如此,子侄若與官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注釋】
①慶吊:指喜事及喪事。
【譯文】
澄弟左右:
沅弟在金陵的軍營特別危險。偽忠王率領十餘萬人,日夜猛撲,洋槍極多,又有西洋的落地開花炮。幸虧沅弟小心堅守,應該可以保全無事。
鮑春霆到蕪湖養病,宋國永代理統率寧國一軍,分六營進攻,小敗一次。春霆不顧病休,急速回營。凱章全軍也趕到寧國守城,雖然病號很多,而鮑、張聯合作戰,這一路可以保全。又聽說敵人在東壩抬船到寧郡附近湖內,企圖衝出大江,不知道楊、彭清楚不清楚?如果水師安穩,那麼全局就不至於潰敗了。
來信說我對於沅弟,既然愛他的地,就要忽略不計較他的小節,很對很對!沅弟的才能,不僅僅我家族中少有,在當今世上也不多見。然而,做兄長的,總應該獎勵他的長處,規勸他的短處。如果明知他錯了,一概不說,那便不是沅弟一人之錯,而成了我們一家之錯了。
我們家對於本縣父母官,不必去稱讚他們的賢良,也不可去說他的不是。與他相處,以保持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為適宜。他有慶吊的事,我家必到。他有公事,須要紳士幫助的,我家不出頭,但也不躲避。他對於前任後任的變化,上司衙門的請求委托,我家不參與其事。弟弟這樣做了,還要告訴子侄們都這樣。子侄與官員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1862年10月26日)
【精華點評】
一百多年來,社會上一直流傳著“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諺語,這句諺語深刻地揭示了精通內聖外王之術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在人們心中的權威地位,也明確地指出了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方麵對人們的深遠影響。
隨著曾國藩和曾國荃的官運亨通,權勢增大,曾國藩的家人慢慢地慣於喜歡在人前指畫,經常往來省城、縣城,幹涉一些政事。曾國藩對此深為憂慮。做官,他最大的期望便是家中和順平安。身為官親,不幹預地方事務,實乃最明智的舉措。胡雪岩
【經典格言】
吾家於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讚其賢,不可力詆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渠有慶吊,吾家必到;渠有公事,須紳士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於前後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托,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弟既如此,並告子侄輩常常如此,子侄若與官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世家子弟,錢、衣不可多
(1862年6月20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二十日接家信,係爾與澄叔五月初二所發,廿二日又接澄侯衡州一信,具悉五宅平安,三女嫁事已畢。
爾信極以袁婿為慮,餘亦不料其遽爾學壞至此,餘即日當作信教之。爾等在家卻不宜過露痕跡,人所以稍顧體麵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惰鄙棄業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擯棄不顧,甘與正人為仇,而以後不可救藥矣。我家內外大小於袁婿處禮貌均不可疏忽,若久不悛改,將來或接至皖營,延師教之亦可。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所關頗大。
此間各路軍事平安。多將軍赴援陝西,沅、季在金陵孤軍無助,不無可慮,湖州於初三日失守。鮑攻寧國,恐難遽克。安徽亢旱,頃間三日大雨,人心始安。穀即在長沙采買,以後澄叔不必掛心。此次不另寄澄信,爾稟告之。此囑。
同治元年五月廿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二十日我收到了家裏的來信,是你和澄叔五月初二日寄來的。廿二日又接到澄侯從衡州寄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五宅平安,三女兒的婚事也已經辦完。
你在來信中提及袁婿,很為他的現狀擔心,我沒想到他這麼快就墮落到如此地步,我今天就寫信對他提出訓誡。你們在家卻不宜過分暴露厭惡的情緒,人之所以要稍稍顧些體麵,是希望人們敬重自己。如果一個人的驕傲、懶惰、惡劣的言行已經完全暴露於人前,他就會毫無顧忌,索性拋卻所有的廉恥之心,不顧一切臉麵,下定決心與正直的人為仇,到那時就會無可救藥了。我家內外大小都應該對袁婿處處禮貌,如果他長期不悔改,將來或把他接到安徽的營中來,或請老師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世家子弟,錢財和衣物都不能奢侈浪費,事情雖小,關係重大。
這裏各路軍事情況目前都平安。多將軍已經開赴陝西增援,沅、季在金陵勢單力薄,又沒有援軍相助,境況堪憂。初三湖州失守,鮑軍進攻寧國,恐怕難以迅速攻克。安徽遭受大旱之災,最近才下了三天大雨,人心才得以逐漸安定。穀物可以從長沙購買,以後澄叔不必為此事擔心了。這次不另給澄叔寫信了,你稟告他一下。此囑。
同治元年五月廿四日(1862年6月20日)
【精華點評】
信中的袁婿為曾國藩的大女婿,即長女曾紀靜的丈夫袁榆生。曾國藩一直視這個女婿為親生兒子,生活、學業上都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但是,袁榆生是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即使是在1861年(鹹豐十一年)與曾紀靜結婚之後,仍不思上進,遊手好閑。曾國藩對其更是憂慮不安,在日記和家書中多次提到袁榆生的人品問題。袁榆生盡管被曾國藩嚴格管教,依舊是秉性難改,與曾紀靜的夫妻關係一直不好。曾紀靜作為大家閨秀,由父親做主嫁給這樣的丈夫即使心不甘情不願,卻沒有勇氣和丈夫離異。得不到丈夫的關心,看著他在外拈花惹草,遊手好閑,時間長了憂鬱成疾,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病逝於婆家,一生無兒無女。
【經典格言】
若人之傲惰鄙棄業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擯棄不顧,甘與正人為仇,而以後不可救藥矣。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所關頗大。
家中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
(1863年9月16日與二兒子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鴻兒:
接爾澄叔七月十八日信並爾寄澤兒一緘,知爾奉母子八月十九日起程來皖,並三女與羅婿一同前來。
現在金陵未複,皖省南北兩岸群盜如毛,爾母及四女等姑嫂來此,並非久住之局。大女理應在袁家侍姑盡孝,本不應同來安慶,因榆生在此,故吾未嚐寫信阻大女之行。若三女與羅婿,則尤應在家事姑事母,尤可不必同來。餘每見嫁女貪戀母家富貴而忘其翁姑者,其後必無好處。餘家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效澆俗小家之陋習也。
三女夫婦若尚在縣城省城一帶,盡可令之仍回羅家奉母奉姑,不必來皖。若業已開行,勢難中途折回,則可同來安慶一次。小住一月二月,餘再派人送歸。
其陳婿與二女,計必在長沙相見,不可帶之同來。俟此間軍務大順,餘寄信去接可也。
此間一切平安。紀澤與袁婿、王甥初二俱赴金陵。此信及奏稿一本,爾稟寄澄叔,交去人送去。餘未另人告澄叔也。
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鴻兒:
接到你澄叔七月十八日的信,還有你寄給澤兒的一封信,得知你侍奉母親於八月十九日起程來安徽,三女兒和羅婿也一同前來。
現在金陵還未收複,安徽的江南江北兩岸盜賊多如牛毛,你母親及四女兒等姑嫂來我這裏,並不能長久居住。大女兒理應在袁家侍奉婆婆盡孝心,本來不應一同來安慶,因為榆生在這裏,所以我沒有寫信阻止她來。像三女兒與羅婿,則尤其應該在家侍候婆婆和母親,大可不必一同前來。我經常看見嫁出去的女兒貪戀娘家的富貴而忘了她公公婆婆,以後肯定沒有好處。我家的女兒們首先應當教育她們孝順公公婆婆,敬事丈夫,千萬不要重視娘家而輕視夫家,仿效庸俗小家子的陋習。
三女兒夫婦如果還在省城、縣城一帶,盡可以讓她仍回羅家侍奉母親和婆婆,不必來安徽。如果已經啟程,勢必難以中途折回,則可同來安慶一次,在此小住一兩個月,我再派人送回。
陳婿與二女兒,想必在長沙方能相見,不可帶他同來,等到這裏軍務理順,我再寄信去接來。
我這裏一切平安,紀澤與袁婿、王甥於初二日一起前往金陵。此信和奏稿一本,你寄給澄叔,交人送去。我沒有另外寫信告訴你澄叔。父滌生手示。
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1863年9月16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不僅對兒子嚴加教育,對女兒們也是同樣嚴格。他敦促女兒們“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
他女兒眾多,“遂深以婦女之奢逸為慮”,指出富貴家庭不勤不儉者,看看他們的內眷表現如何就知道了。他親自為女眷們製定每日功課,如“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的‘食事’;繡花或績麻之類的‘衣事’;做針線刺繡之類的‘細工’;做男鞋或女鞋或縫衣之類的‘粗工’”等。據五女曾紀芬晚年回憶說:“餘等紡紗、績麻、縫紉、烹調日有定課,幾無暇刻。先公親自驗功,昔時婦女鞋襪,無論貧富,率皆自製,餘等須為吾父及諸兄製履,以為功課。紡紗之工,餘至四十餘歲隨先外子居臬署時,猶常為之,後則改用機器縫衣。三十年來,此機常置餘旁,今八十歲矣,猶以女紅為樂,皆少時所受訓練之益也。”在曾國藩的教導下,曾家的女性中出國留學者有之,取得博士學位者有之,在很多領域作出了貢獻,和曾家的男人們相比毫不遜色。
【經典格言】
餘每見嫁女貪戀母家富貴而忘其翁姑者,其後必無好處。餘家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效澆俗小家之陋習也。
各家規模總嫌過於奢華
(1863年11月24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接弟九月中旬信,具悉一切。
此間近事,自石埭、太平、旌德三城投誠後,又有高淳縣投誠,於十月初二日收複,東壩於初七日克複,寧國、建平於初六、初九日收複,廣德亦有投誠之信,皖南即可一律肅清。淮上苗逆雖甚猖獗,而附苗諸圩因其派糧派人誅求無厭,紛紛叛苗而助官兵,苗亦必不能成大氣候矣。
近與兒女輩道述家中瑣事,知吾弟辛苦異常,凡關孝友根本之事,弟無不竭力經營。惟各家規模總嫌過於奢華。即如四轎一事,家中坐者太多,聞紀澤亦坐四轎,此斷不可。弟曷不嚴加教責?即弟亦隻可偶一坐之,常坐則不可。篾結轎而遠行,四抬則不可;呢轎而四抬則不可入縣城、衡城,省城則尤不可。湖南現有總督四人,皆有子弟在家,皆與省城各署來往,未聞有坐四轎。餘昔在省辦團,亦未四抬也。以此一事推之,凡事皆當存一謹慎儉樸之見。
八侄女發嫁,茲寄去奩儀百兩、套料裙料各一件。科三蓋新移居,聞費錢頗多。茲寄去銀百兩,略為次助。吾恐家中奢靡太慣,享受太過,故不肯多寄錢物回家,弟必久亮之矣。即問近好。
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譯文】
澄弟左右:
收到你九月中旬的來信,一切已知。
這裏近來的軍事情況是,自從石埭、太平、旌德三城投誠之後,又有高淳縣投誠,在十月初二收複,東壩在初七攻克,寧國、建平在初六、初九收複,廣德也有投誠的信息。皖南就可以全部肅清敵人了。淮河上遊苗沛霖雖然十分猖獗,而附屬於苗逆的諸圩因不滿苗逆派糧派人,多方要求,貪得無厭,就紛紛背叛苗逆轉而幫助官軍,苗沛霖必然成不了大氣候。
近來我與孩子們述說家常,得知弟很辛苦,凡是關於孝道友愛根本之事,弟沒有不竭盡全力去做的。隻是各家的規模我總覺得過於奢華。比如四人抬的轎子,家裏人乘坐的太多了,聽說紀澤也坐四抬轎,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弟為何不嚴加管教呢?即使是你也隻可偶然坐一坐,經常坐則不可以。遠行時坐竹篾做的轎子,四抬大轎則不可以;四抬呢子大轎則不能坐到縣城、衡陽城,去省城更加不行。湖南籍的總督有四人,都有子弟在家中,都與省城各衙署有來往,沒有聽說有坐四抬大轎的。我過去在省裏辦團練時,也從沒坐過四抬轎。從這件事推廣開看,凡事都要存有謹慎儉樸的想法。
八侄女出嫁,現寄去奩儀一百兩、套料裙料各一件。科三蓋新屋遷居,聽說花費了很多錢。現寄去一百兩銀子,略微作為幫助。我擔心家裏奢侈成習慣,過分享受,所以不肯多寄錢財物品回家,弟久而久之就會明白了。順便問好。
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1863年11月24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影響後人最大的大概就是他的治家理論了,他所編纂的《曾文正公家訓》,成了後世家庭的治家準則。曾國藩為什麼那麼重視家教呢?因為他認為治家和治國雖然範圍有大有小,事務有繁有簡,但其原理原則是相同的。《大學》上說“家齊而後國治”,所以曾國藩於治軍治政之餘,對於治家理論也多加闡述。曾國藩的先世如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即有良善的家風,而他自己也久曆宦途、飽經世故,所以他的治家理論頗有規模。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麵,曾國藩認為家事忌奢華,尚儉。連日常出行的轎子問題,他都一一規定,要求家中長者少坐四人抬的轎子,做子侄輩的更是不能坐。而他本人即使過去在湖南辦團練時,也從不坐四抬轎。對家中弟弟和子侄們的家規約束,曾國藩每每先樹立榜樣,再言傳身教,真是令人欽佩。
【經典格言】
凡事皆當存一謹慎儉樸之見。
福不多享,勢不多使
(1863年7月19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六月初四日接五月廿二日信,初一日接十一日信,具悉一切。震四果爾早逝,四妹適朱家,萬緣皆空。吾骨肉中今年何多變也!老弟終日奔馳勞苦,身體吃得住否?深為係念。
此間近狀平安。大女兒病六七日,今已全愈。沅弟病亦愈矣,聞廿五六日每日又騎行百餘裏。餘命澤兒往看沅病,初二日歸來雲“盡可放心”,但六月尚蓋棉被三床,體亦弱矣。
弟能從此少管公事,甚慰甚慰。餘蒙先人餘蔭,忝居高位,與諸弟及子侄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國藩手草,六月初四日。
外李北岡一信,閱畢專人送去。
【譯文】
澄弟左右:
六月初四日收到五月廿二日的信,初一接到初十的信,得知一切。震四果然早逝,四妹嫁到來家,萬事皆空。我們家中的骨肉這一年怎麼有這麼多變故啊!老弟整天奔走辛勞,身體能吃得消嗎?我很掛念。
這裏近來平安。大女兒病了六七天,已經痊愈。沅弟的病也痊愈了,聽說廿五、廿六日這兩天,每天又騎馬走了一百多裏路。我命令澤兒前往看望弟弟的病,他初二回來說:病情盡可放心,但是六月了還蓋著三床棉被,身體還是弱啊。
弟弟能夠以後少管公事,很是欣慰。我蒙受祖先的蔭護,居此高位,和各位弟弟以及子侄們謹慎遵守的隻有兩句話而已:“有福不可以享盡,有勢不可以用盡。”有福不要過多享用,總要以“儉”字為主,少用奴婢,少花銀錢,
自然就是珍惜福分;勢力不要多使,就能少管閑事,少判斷是非,沒有人感激也沒有人懼怕,自然就可以長久了。其餘的詳細地記在日記中。順問近好。國藩手草,六月初四。
另外有給李北岡一封信,看完派人送去。
【精華點評】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這話的出處為宋代大禪師五祖法演送給其弟子克勤的四句戒句,即“法演四戒”:一、勢不可用盡;二、福不可受盡;三、規矩不可行盡;四、好語不可說盡。“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當一個人有福、有喜樂時,要與他人分享,不可以自己把好處享盡、否則會遭他人嫉妒和孤立;當一個人有權威勢力時,不可用盡威嚴勢力去脅迫他人做事、不可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不然必定會自食惡果。“天道忌盈”,曾國藩欣賞這句古話,他認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多使。在曾國藩看來,勢不多使的內容是多管鬧事、少斷是非,無撼者也無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歡古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認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他主張:總須將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則晚節漸漸可以收場。道光二十五年,曾國藩給弟弟們的信中教弟弟們應常存敬畏,勿謂家有做官而遂敢於侮人,勿謂已有文學,而遂敢於恃才傲物。身在軍中,即使軍務繁忙,他仍不忘寫信告誡九弟曾國荃:“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不僅對軍事而言如此,且凡事皆然。”
【經典格言】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做官
(1861年4月22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二月廿三口信,知家中五宅平安,甚慰甚慰。
餘以初三日至休寧縣,即聞景德鎮失守之信。初四日寫家書,托九叔處寄湘,即言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持,然猶意力攻徽州或可得手,即是一條生路。
初五日進攻,強中、湘前等營在西門挫敗一次。十二日再行進攻,未能誘賊出仗。是夜二更,賊匪偷營劫村,強中、湘前等營大潰。凡去廿二營,其挫敗者八營(強中三營、老湘三營、湘前一、震字一),其幸而完全無恙者十四營(老湘六、霆三、禮二、親兵一、峰二),與鹹豐四年十二月十二夜賊偷湖口水營情形相仿。
此次未挫之營較多,以尋常兵事言之,此尚為小挫,不甚傷元氣。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四麵梗塞,接濟已斷,如此一挫,軍心尤大震動。所盼望者,左軍能破景德鎮、樂平之賊,鮑軍能從湖口迅速來援,事或略有轉機,否則不堪設想矣。
餘自從軍以來,即懷見危授命之誌。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誌,失信於世。起複再出,意尤堅定。此次若遂不測,毫無牽戀。自念貧窶無知,官至一品,壽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權,忝竊萬分,夫複何憾!
惟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獨辟康莊。古文尤確有依據,若遽先朝露,則寸心所得,遂成廣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入處。三者一無所成,不無耿耿。至行軍本非餘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即前此屢有克捷,已為僥幸,出於非望矣。
爾等長大之後,切不可涉曆兵間,此事難於見功,易於造孽,尤易於詒萬世口實。餘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所差不負吾心、不負所學者,未嚐須臾忘愛民之意耳。近來閱曆愈多,深諳督師之苦。爾曾惟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話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令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於至誠。故吾纂墓誌,僅敘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