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與周俟鬆
許地山早年曾結過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台中人,兩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赴京途中病逝上海。
周俟鬆第一次見到許地山是在“五四”的遊行隊伍中,當時她還是個中學生。第二次見到許地山是在接待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的歡迎會上,也隻是遠遠地觀望這位活躍的助教。兩人真正認識是後來在熊佛西家。熊周兩家不遠,同在石駙馬大街,其時周俟鬆已考入北師大數學係就讀。許地山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就很出名,這不僅因為他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還因他一年四季愛穿黃對襟棉大衫,留長發蓄山羊胡,精於鍾鼎文梵文。這個“三怪”才子,給周俟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俟鬆說:“多見了幾次,感到他學識淵博,感情豐富,逐漸互相愛慕。”婚後許地山談到兩人的緣分曾說:“幸而你沒有進燕大,我是不會和學生談戀愛的。”
許地山和周俟鬆的婚禮,是在北京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舉行的。文學館還收藏著幾頁周俟鬆保存下來的當年的日記,在1929年5月1日那一欄中,寫著“風和日朗我們於九時行婚禮”。下麵另一行字是周俟鬆1977年6月補注的:“日記之一頁上為許地山注字。”
許地山和周俟鬆的感情是令人羨慕的。周俟鬆愛看故事,許地山就專門為妻子翻譯了《孟加拉和印度民間故事》。許地山曾對周俟鬆說:“泰戈爾是我的知音長者,你是我的知音妻子,我是很幸福的,得一知音可以無恨矣。”兩人的共同生活雖然隻有12年,卻勝似百年。
許地山1941年8月4日病逝於香港羅便臣道寓所,隻活了49歲。周俟鬆一直活到90多歲。丈夫身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她始終在默默地做著丈夫未竟的事業,為丈夫編書寫文章,倘若許地山九泉有知,該何等地感激、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