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美的發掘者(1 / 2)

《最後的審判》reference_book_ids\":[708784316490344348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近乎完美的人

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的生活很少是融洽和諧的。事實上,在他們的生活中,很多人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但是,所有關於米開朗基羅的記錄卻都是那麼的名副其實。他過的是一種單一不變的生活,而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固定永恒的精神。他創作出了非同尋常的作品,寫出了超乎一般的文字。而在這樣的偉大成就之下,他又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很少有什麼怪僻,如此忠實於人類思維的規律,以至於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就像牛頓的成就那樣偉大。他的作品巧奪天工,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米開朗基羅屬於天賦最高的那一類人,他的一生中沒有一件可以讓人誹謗和招致損害的事情。他的一切行為活動的方式和構成,都是那麼的簡單和粗淺,以至於可以讓人們毫不費力地明白,被大多數人所欣賞。他的作品自然是令人崇敬和清白無邪的。他信奉那種非常嚴格——甚至近乎苛刻、令人敬畏的純粹,這些都來自他的畫筆和鬼斧神工的高超的作品,更來源於他近乎完美的且還在不斷完善和提升的一生。“他從來不做普通的,或是平庸的、不重要的事情”。在他生命的大限將要來臨的時候,他沒有故步自封,更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投身於聖彼得大教堂這一不可磨滅的建築設計中,希望實現他莊嚴而宏偉的構想。

米開朗基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完美形象。他是四個藝術領域——繪畫、雕刻、建築設計和詩歌的著名大師。在前三項藝術中,他通過可視的手段,而在詩歌中則是通過語言,努力去尋求那種表達關於美的思想。這種思想充斥於他的心胸,決定著他的全部行為。在最宏大意義的美中,在內在的和外在的美中,他表達出了美的高貴、壯麗,以及靈魂的善良和仁慈——接受和傳授這些都是他的天賦。他不時地審視著美,創造著而且隻是創造著美。古希臘人將這個世界稱作美。這是一個在我們所處的虛假迷幻的社會中,聽起來是那麼的奇異古怪、荒誕不經,甚至是答非所問而又傲慢莽撞的名詞。然而,當一個人的思想超出了對財富的趨從和對卑下欲望的追求時,他就會不期而然地發現,隻有最真實的才是最美的;而且隻有基於對諸如此類事物的深思熟慮,他才能夠有所教化,有所提升。善和美隻有一種表達,這一真理使米開朗基羅享有了極高的聲譽。美是不能夠被定義的,它就像真理一樣,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它不存在於理解力的範圍中——美或許是可以被感知的,被複製的,但是卻不可能被定義。法國有一句諺語說:“世界上沒有美,隻有真。”

米開朗基羅的成就正是這一箴言的最好證明。他孜孜不倦地表達著美的東西,堅信隻有通過對真的掌握才能夠獲得美。普通人的眼睛隻會滿足於美好事物的表麵,而智者卻知道這隻是粗淺的表麵。如果說有那麼一點點美的話,也隻不過是內部協調的結果罷了。對於藝術家來說,隻有掌握了剖析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本領時,才能夠獲得畫出真正的美的能力。

米開朗基羅從他的童年時代直到他離開人世,用自己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投身到這種對自然的辛苦觀察上。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對於美的最高形式的表達,應該歸功於美的藝術。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人類的尊嚴和文雅的感知都不是簡單的事情。歌德曾經說過,一個從沒有見過羅德尼宮裏的朱諾神的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看到這些符合人的天性而又超乎人類的傑作,“我們感到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偉大”。看到這些作品,我們就理解了引導米開朗基羅努力拒絕傳統趣味以及讚助商的忠告,而將教堂四周的牆上畫滿了裸體人像的非凡審美力。給他寫傳記的作家寫道:“對於教堂這個地方來說,這樣做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對於展示他博大精深的藝術造詣來說,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這種對於美的熱愛,由於從來就沒有超出輪廓和色彩畫的範疇,以至於成了太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能發揮出他的天賦中的所有力量。

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生涯中,正是這一本質的事實,使得他對美的熱愛,通過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而不斷趨於穩固和完美。建築設計是連接精細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紐帶,在這方麵的技巧需要他同時對兩種藝術都十分精通,並且是遊刃有餘,這是一個重要的保證。在威尼斯,據說他曾就幾個明顯的缺陷——對修築橫跨威尼斯大運河的裏阿托斯大橋提出了一個修改計劃。他不是沒有裝飾上的技能,或是僅局限於塔樓和建築物正麵的輪廓和裝潢,而是通曉藝術的所有來龍去脈,以及經濟上、力量上的所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