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人寂寥悠長(2 / 2)

戴望舒是我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實踐與理論主張,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麵對洶湧澎湃的大革命時代,戴望舒經受了幻滅般的感情挫折,也在絕望和悵惘的泥潭裏掙紮過,但他始終沒有泯滅對於光明的追求。他以自己全部的詩作,呈現出苦難中國的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複雜而痛苦的心靈曆程。正如詩人艾青所概括的:

每個詩人走向真理和走向革命的道路是不同的。望舒所走的路,是中國的一個正直的、有很高的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的道路,這種知識分子,和廣大勞動人民失去了聯係,隻是讀書很多,見過世麵,有自己的對待世界的人生哲學,他們常常要通過自己真切的感受,有時甚至通過現實的非常慘痛的教育,才能比較牢固地接受或是拒絕公眾所早已肯定或是否定的某些觀念。而在這之前,則常常是動搖不安的。

——《望舒的詩》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為左聯最早成員之一的戴望舒,在寫下《元旦祝福》《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之前,不僅寫過《雨巷》《我的記憶》和《樂園鳥》,還寫過《斷指》《村姑》乃至《流水》和《我們的小母親》這樣的詩了。戴望舒的早期詩作盡管沒有越出個人的小天地,但卻從一個重要的側麵折射著那個時代的“大世界”。在中國新詩史上仍然不失它重要的代表意義。

戴望舒不僅在新詩藝術上進行著勇敢的、不懈的探尋和創造,還以嚴謹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實踐和大量精美璀璨的譯詩拓寬著新詩的發展途徑,在中國現代新詩第一個十年所開創的新傳統、新方向中,在革命現實主義詩歌和後期新月派浪漫主義詩歌已經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又展示了現代派象征主義的新天地,在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和西歐現代主義敏感、複雜的情愫之間架通了橋梁。應該說,無論是透過感覺、想象和朦朧的情緒所展示的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跡,還是在新詩藝術成長長期的試驗、突破、創新,戴望舒都給中國現代文學史留下了一筆不算吝嗇的曆史財富。

當然,戴望舒不僅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詩人,還是翻譯家、散文家。盡管他的一生很短暫,隻活了四十五歲,可在他這一生當中,除了創作了大量的新詩外,還創作了很多的散文,和一些小說,同時還翻譯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說。

《戴望舒大全集》共三個部分:詩歌篇、散文篇和小說篇。

戴望舒大全集前言詩歌篇分為兩個部分,即創作詩和譯詩。

創作詩部分,包括詩人生前已出版的四種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以及《佚詩》。

譯詩部分,有《西茉納集》《道森詩集》和《惡之華》三部分。

同樣,散文篇和小說篇也各分為兩個部分,即創作部分和翻譯部分。詳見本書。

總之,戴望舒無論是在新詩方麵還是散文方麵、小說方麵,無論是創作部分還是翻譯部分,都體現了其內心的情懷。限於時間和能力,本書編輯工作定有不當之處,雖盡努力,但疏漏仍難以避免,若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