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野外生存時,要找好宿營的地方。要把營地建在安全、方便、平坦的地方,要能防風防雨,不會受到山洪、落石和雪崩的威脅,周圍不要有孤零的樹木,以防雷擊。同時,在野外生活時還要警惕危險動物,保護自身安全。如果碰上危險動物,切記:不要主動進攻,更不要突然移動,以免激怒野獸,被毒蛇等有毒動物晈傷後,要立即采取急救,最好穿上長袖外套,以防被有毒昆蟲晈傷。
二、野外生存的自救常識
鄧勇與同學們一起參加夏令營。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考察當地的地理構造。考察開始前,老師給他們每人一根木棍,為的是“引蛇出洞”。鄧勇對老師的話不以為然,他把這根打蛇棍當作拐杖,後來又嫌麻煩把它扔了。路越走越遠,山林也越來越密。鄧勇與其他隊員決定先回營地。可意外事件卻發生了。鄧勇剛轉身,就被一條毒蛇咬了一口。鄧勇看了一下,傷口不大,又沒出血,就認為沒什麼大礙。跟同學們繼續往營地趕。可還沒到,營地,鄧勇就暈倒了。後來經過老師的緊急處理,並迅速把鄧勇送到醫院,他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可鄧勇的一條腿卻被截掉了,留下終生殘疾。
由於動物或昆蟲的口腔中攜帶病菌或毒素,被其叮咬後,我們會或多或少感到不適,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所以,在野外活動時,我們除了應預防食物中毒,不吃不認識的野果、蘑菇等外,還應對動物叮咬保持警惕,一旦發生意外,我們要迅速采取醫治措施。
1.蚊蠅叮咬的自救
蚊蠅是野外最常見的叮咬人的昆蟲。膚色深、愛出汗、體溫高的人易招蚊子叮咬。外出時,我們要隨身攜帶風油精、花露水等驅蟲藥品,可在手、臉、頸和身體其他暴露部位塗抹,加以保護。一旦被蚊蠅叮咬後,不要撓抓被叮咬處,以免引起感染。要在塗敷驅蟲藥品後,用濕的毛巾或手帕敷在被叮咬的部位,減輕瘙癢。
2.毒蛇咬傷的自救措施
雜草叢生處經常有毒蛇出沒,所以,我們遊玩時不要深人雜草叢中。萬一被毒蛇咬傷,我們不要心慌意亂,要鎮定放鬆,坐下來,使傷口處低於心髒,傷口上方應用布條、繩子等緊緊結紮起來,防止毒液進一步向體內擴散。被蛇咬後不能用嘴吮吸傷處,要迅速衝洗傷口,嚴重的要迅速趕往醫院接受治療。
3毒蠍、毒蜂蟄傷的自我處理
蠍子毒性極強,蠍毒是一種神經性毒素,輕者引起局部紅腫、疼痛,重者會引起全身不適,肌肉疼痛、昏迷、抽搐,甚至會引起呼吸衰竭。被毒蠍或毒蜂蟄傷後要立即拔出毒刺,防止毒液蔓延,我們可用布條在傷口上方紮緊,然後雙手用力擠壓傷口,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傷口排出。也可用肥皂水或食鹽水洗敷傷口。中毒嚴重者,應立即送到醫院救治。
4.扭傷處理
外出旅遊時,經常會因行走不慎發生扭傷。扭傷最常見的部位是踝關節、手腕。發生扭傷時,我們不能隨便按摩,24小時內不能熱敷,應冷敷。扭傷後不要忍疼堅持行走,應立即送醫院救治,以免加重病情。
5.外傷處理
在野外,我們如果受到外傷,要及時將傷口包紮起來,再送醫院處理。用做包紮傷口的材料最好是消毒紗布或繃帶,也可以用幹淨的毛巾、手帕代替。不要用不幹淨的物品包紮傷口,防止感染。包紮傷口前,最好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可用食鹽水或幹淨的清水衝洗傷口。
總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注意安全,遇事采取有效的自救方法,讓自己在祖國的大花園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