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伴隨一生的好詩·好文·好典(荷花卷) 》(2)(1 / 1)

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題解】

終南山即秦嶺,又名終南山或南山。西起今甘肅省天水市,東至今河南省陝縣。詩從它的主峰太乙著筆,但總攬全山,寫出了它雄偉磅礴的氣勢。

【字解】

1.太乙:終南山主峰,位於今陝西省武功縣境。天都:指唐都長安。

2.隅:靠近的地方。終南山脈並不到海邊,這裏喻言山脈極長。

3.靄(aǐ):雲氣。

4.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一一對應起來,稱為分野。

5.樵夫:砍柴人。

【詩解】

巍峨高聳的太乙山靠近長安,綿延的山脈好似一直連到海邊,(剛剛白雲分飄),回頭一望,白雲便合攏了。輕霧繚繞,進入其中卻又看不見(霧氣)。高峰的兩側連分野都不同,(山脈中)陰晴各不相同。想找個人家投宿一夜,(身邊無人跡),隻能隔著小河問河對麵的砍柴人(那裏可以投宿)。

【賞析】

這首寫山景的詩與韋應物寫平原曠野的《滁州西澗》意境相同,寫意近似,被譽為唐詩中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作者寫山,首先極言其高聳綿長,似乎都連到了遙遠的大海。又用白雲、青霧、陰晴渲染山脈幽深,連白雲都瞬間分合,遠看青霧一片,走進卻感受不到在霧中,連陰晴都因高山分隔,呈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景。最後,用“隔水問樵夫”彰顯山中的空曠和山勢的起伏。試想,山中雲霧繚繞、陰晴不定、罕見人煙。作者欲找人家投宿,身邊卻見不到他人,隻能隔著湍急的山間河流,大聲向對岸若隱若現的砍柴人問詢。這是一幅多麼形象的山中幽境。作者拋棄他人常用的遠觀寫山的方法,將自己置身山中,寫自己親眼見到的山中雲霧波起,山高水深,仿佛將讀者也領入其中,親自體驗山勢的險峻和山景的幽深,實為寫山詩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王維(699-761),字摩詰,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開元九年(721)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晚年隱居輞川,信奉禪理。其藝術修養深厚,是傑出的畫家,又擅長音樂。其詩作善於運用自然而精練、準確、富有特征的語言,完美鮮明的形象,淡穆幽遠的意境,描繪自然景物,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宗師。蘇軾在《題藍田煙雨畫》中對其的評價尤為貼切:“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其擅長各種詩體,其中以五言詩、絕句成就最高。傳有《王右丞集》。

【作者小趣】

作詩救民女

有一天,寧王府彩燈高掛,樂聲悠揚,正準備大擺筵席。在內室裏,寧王對坐在身邊的一位美貌女子說:“你進王府已經一年了,我今天特地為你大擺酒席,請賓客們來慶賀一番,你高興嗎?”這女子一臉憂傷,聽了寧王的話,不僅沒高興的表示,反而禁不住撲簌簌掉下眼淚。

原來,這女子是一年前被寧王搶進王府的民女,她的丈夫靠做燒餅養家糊口。寧王見她如此悲傷,為了討她歡心,當即下令叫民女的前夫前來赴宴。過了一會兒,民女的前夫戰戰兢兢地來了。寧王自以為把她的前夫叫來赴宴,表明了自己的大度。於是,他笑容滿麵地請在座的文人雅士作詩助興。

詩人王維對寧王的行為十分氣憤,當場吟出四句詩《息夫人》:

莫以一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王維是借古代的一則故事來諷刺寧王。古代楚王滅了息國,並霸占了息夫人。而息夫人整日對花流淚,至死不理楚王。滿座賓客聽了王維的詩都連稱:“好詩!好詩!”隻有寧王臉上火辣辣的。這時他才明白,搶人容易,而要得人心實在是很難很難啊!於是,他無可奈何地叫民女的前夫把民女領了回去。

【相關鏈接】 王維畫作《輞川圖》(即《藍田煙雨圖》)局部(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