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藝術論》reference_book_ids\":[70255254020428953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陳漱渝
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散文創作被視為收獲至為豐饒的領域。魯迅在《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中指出:五四時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魯迅的這一結論,是對散文創作數量和質量的綜合評估。據統計,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中,小說、詩歌的出版量超過了散文集的出版量,但就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而言,散文小品的成就卻超過了其他的文學樣式。相對而言,散文創作所受外來影響也遠比其他文體所受的外來影響微弱。
五四時期,是中國現代散文理論的建設時期,不少散文作家在從事散文創作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更新觀念,輸入外國散文隨筆理論。最早探討現代散文革新的是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先驅者,但他們對散文的特性一時還難以界定,對散文語言提出的要求也局限於明白暢曉,簡潔自然,即重視散文語言必具的樸實美,而無意中卻忽略了追求使讀者獲得高層次審美愉悅的深邃美。有人將胡適散文比喻為水晶球,雖然晶瑩剔透,但細看多時就漸覺乏味,就是這種理論必然導致的後果。促使具有獨立品格的藝術性散文誕生的是周作人。1921年6月18日,他在《晨報副刊》發表了《美文》,公開提倡藝術性較強的散文小品。這種“美文”可偏重抒情或偏重敘事,也可抒情與敘事相夾雜,但無論屬哪一種類型,都要以深刻的思想作靈魂,以真實簡明為美學標準。周作人還指出,要給新文學開辟出這塊新的土地來,既要借鑒外國的美文(如英國的散文隨筆),又要繼承古典美文,如“序”、“記”、“說”的傳統。這篇文章雖然短小,卻成為了現代散文觀初步形成的標誌。
在中國現代散文文體建設上,魯迅也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他翻譯了日本評論家廚川白村的隨筆集《出了象牙之塔》,率先在中國提倡閑談體(或稱娓語體)的散文。書中有一段話為當時的散文作者廣為傳誦:“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子上,倘在夏天,則披浴衣,啜苦茗,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閑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興之所至,也說些以不至於頭痛為度的道理罷。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罷。即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憤)。所談的題目,天下國家的大事不待言,還有市井的瑣事,書籍的批評,相識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過去的追懷,想到什麼就縱談什麼,而托於即興之筆者,是這一類的文章。”
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家中,或強調散文的真情實感,或強調語言的獨特旋律,或強調散文的時代脈搏,或強調散文的確切思想,或強調散文“美在適當”……直到1935年8月,鬱達夫才對現代散文的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麵的概括。他在《中國新文學大係·散文二集序》中指出,現代散文最主要的特征是,每篇散文裏所表現出的作家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氣質無不在散文中得到纖毫畢現的流露。從這個意義上說,散文比小說更具自敘傳色彩。此外,現代散文不僅題材的範圍擴大,而且對語言的要求也很寬泛,既可以使用典雅潔淨的語言,也可使用引車賣漿者之流的語言。現代散文的第三個特征,則是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即散文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和社會,使作品達到“一粒砂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藝術境界。五四時期散文作家的上述理論,有力地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