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軍事·兵製(1)(1 / 3)

兵器陣法

001弓箭如何變成了作戰兵器

弓箭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力量的來源,即弓;另一部分就是箭。早在28000年前的原始社會,中國人便製造出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弓箭。弓箭這種器具,在當時主要用於狩獵。原始社會後期,發生了部落戰爭,弓箭便演變為作戰的武器。

最早的弓箭很簡陋,一根樹枝或一根竹子一彎就是弓體,用藤或獸筋作弦。這種半月形的弓,由於弓體已經彎曲到很大程度,發射的力量也就小了。後來人們改為“弓”形,使弓體中央部分凹進去,不上弦時弓形沒有多大變化,這就可能儲備更多的力量,增大發射威力。這種弓發明時代也很早。

到了周代,弓箭製作水平逐漸提高。春秋戰國時期,弓箭的製造,已經形成了一係列較完整的工藝,對選材、配料、製作程序以及規格等都有了嚴格的規定。魏國曾專門選拔訓練弓箭兵,產生了極強的戰鬥力。

002弩的形製和特點是什麼

所謂弩,是利用機械力量發射箭鏃的一種遠射兵器。據傳我國最早的弩機是戰國時的楚琴氏發明的。他發明的弩機製造十分精巧,外麵有一個匣,前麵有掛弦的鉤,後麵和照門連接,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匣下有扳機。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對準目標後,一扣扳機,箭即射出。這種弩機的原理和現代的槍、炮擊發裝置有些類似。

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於防禦和伏擊。

弩的種類很多,小的如背弩、踏弩、可藏於衣內、馬弩之下做暗器使用,大型弩可用於攻堅和守城,甚至有的床弩能發射長約3米的大鐵箭,能射穿數百米外堅厚的城牆。

003殳的形製是怎樣的

殳又稱投、戟柄、杵、桔等,為先秦時使用的一種竹或木製的棍棒類後患,主要裝備於徒卒。兩端套有銅帽和銅鱒,長一丈二尺。

周代時,殳為“車之五兵”,屬實戰兵器。帝王、諸侯出巡時,前導衛士執殳開道。春秋時期,殳是常用兵器之一。從考古發掘看,殳可分為有尖鋒和無尖鋒兩類。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隨、吳、蔡諸國出現過一種帶鋒刃的殳。它在積竹柄的頂端裝有一個呈三棱矛狀的銅殳頭和帶有尖刺的銅箍,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有無尖鋒的殳首。

到戰國時期,步兵、騎兵的地位上升,殳成為侍衛的守備兵器,是“步卒五兵”之一,有時作為軍事指揮的一種標幟。漢代以後,殳被逐漸淘汰。

004戈的形製是怎樣的

“戈”是古代較為常見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長度通常為一米左右,最長超過三米。這種武器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後逐漸消失。

戈上突出的部分叫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勾割和啄敵人。在古代,戈和幹合稱“幹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商代的戈有三種形式:直內戈、曲內戈、有銎可以插秘的戈,一般沒有胡。商末出現有胡的戈。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至二穿。春秋戰國時期,戈是重要的格鬥兵器之一。長胡有三至四穿,便於固定在秘上,同時援狹長而揚起。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鐵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西漢後期,戈逐漸絕跡。005匕首有什麼優勢

匕首,其頭類匕(古指飯勺),故曰匕首。匕首長七寸至一尺許,兩麵利刃,鋒端尖銳,也名短劍。匕首以其便利,易藏的特點,曆來為人們所器重,是最輕短兵器之一。

“圖窮匕首見”、“專諸刺王僚”即是關於匕首的令人心儀的曆史故事。大詩人李白也曾以匕首為題作詩:”少年學劍術,匕首插吳鴻:由來萬丈勇,挾此生雄風。”

匕首術潑辣凶悍,招式詭譎;它巧妙地將劍術與拳法揉合一體,時而短兵長進,時而拳匕交襲,有神出鬼沒之能,使敵防不勝防。技擊匕首運用刺、撩、削、劃、捋、切、推、擲等,既迅猛快捷又輕靈巧快,是防身禦敵,抵擋強盜惡獸的理想技法,或者是對敵作戰的輔助手段。

006樸刀是種什麼刀

樸刀屬大刀的一種,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刀身無鞘。就其長度而論,不是長兵器,而屬於短兵器一類。全長約60~150厘米,刀刃長度在45~70厘米之間。由於是兩手握著使用,故又有“雙手帶”之稱。

樸刀極為簡陋,安上短把就是用於“刀耕火種”的“佘刀”,裝有長把才是“樸刀”,二者都是兵農兼用的,可以裝在木柄上成為比一般大刀還要長的長兵器,也可以卸下來單獨作為一種短兵器。樸刀是步行打鬥用的兵器,可用來劈、刺、砍,殺傷力比較小。

樸刀出現於宋代,清末前後被廣泛使用。在《水滸傳》中,各路英雄使用樸刀的描寫隨處可見。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多用樸刀,故又得名“太平刀”。

007矛的形製是怎樣的

矛是古代用於直刺、紮挑格鬥的冷兵器。長柄,有刃,為兵刃中最長之物,通常為1.8~2.7米,長者達4米。矛頭一般長40厘米,長者達80厘米。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金屬材料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