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柳兒和她的QQ群(1 / 2)

“看著雷峰塔一遍又一遍的倒下;聽著一句接著一句緊拉慢唱的流水,眼起板落間或自由奔放或歡快流暢。慢慢地看到了許仙的軟弱,小青的忠肝義膽,白娘娘的一往情深,王桂英的賢惠善良,竇娥感天動地的冤,孟薑女千裏尋夫的苦,西施的淚,昭君的怨,杏元的恨……人生如潮水,潮來潮往,在這舞台的方寸之地,人生百態,盡收眼底。”

二零零九年四月底,我與浙江永康婺劇QQ群群主柳兒約定,做一個文字遊戲:五一長假期間,各做一篇命題作文——《半生戲緣》。當我看到上麵這樣感性、深情而優美的文字時,心裏有一種平庸演員遇到高明票友一樣的感覺。

去年底,柳兒在論壇上發起“戲劇接龍”,就是編寫劇本,一人編一段,交替進行。因為無人應征,我不自量力,濫竽充數,經過一個多月的合作,終於完成了。全劇一共有十一場:遊湖邂逅、私訂終身、節外生枝、香消玉殞、倩女離魂、琴瑟和諧、風雲突變、乞食京華、妙手回春、興兵蕩寇、魂歸倩女。整個劇本的框架,大致是按照她的意見,隻有“倩女離魂”、“魂歸倩女”兩場,是采納我的意見。當時,我們定了兩條原則:第一,情節一定要跌宕起伏,雖然不能避免俗套;第二,全局以生、旦為主,但角色一定要齊全,尤其是不能缺乏大花臉、小花臉。這位曾經的民間劇團的演員,或許當個編劇更能發揮專長吧,就不知道世上有沒有“伯樂”了。

認識柳兒,是在“婺劇文武堂”,那裏有她的一個文字專欄:“婺劇情緣——詩歌篇”。網名不是俏皮靈動的“柳兒”,而是富有詩意的“柳如煙”。在這個專欄裏,時不時蹦出古典的詩、詞、對聯,還有現代的自由詩、散文詩和散文。在後麵的跟帖中,許多須眉男兒大跌眼鏡,驚歎不已。最有意思的是,連一向博覽群戲、眼界甚高的女婺迷“伶俐不如癡”,都不吝讚美之詞:“才女+美女=佳人”。

當“婺劇文武堂”因故關閉以後,柳兒的陣地轉移到新開的“婺劇論壇”。在這裏,可以頻頻看到她的錦繡文章,滾珠吐玉一般,汩汩滔滔,接踵而來,“大珠小珠落玉盤”,讓人如在山陰道中,應接不暇。因為同在上麵發稿,接觸多了,成了相互啟發的文字之交。因為她曾經有過一段舞台生涯,每每碰到看不懂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婺劇的表演程式,總是向她請教。她真有心,幾乎是有問必答,知道的馬上回答,不知道的,請教她的老師後給我答複,頗有名師風範。不由想起著名作家何其芳,晚年帶了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生,學生向他請教,如果回答不出,就去購買相關的圖書,自己先把問題弄懂,然後連答案和圖書一起贈送給學生。

有時,柳兒寫好文章,也叫我看一看。作為一個難得在現場看戲的“偽戲迷”,看到她那些才高而情多的文字,專業而精深的見解,總感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想改動一下,也無處下手,最多在詩詞的格律方麵,提一點小小的建議。

記不清是誰講過,浙江嘉興的文人,才情橫溢,因為水桶裏的水太滿了,是溢出來的;浙江金華的文人,同樣才情橫溢,雖然水桶裏隻有半桶水,但拚命地搖晃,是濺出來的。民國時候,嘉興嘉善西塘有位留日博士,學成歸國以後,依然回到西塘,不肯出山。於是我模仿人家,編了幾句順口溜,在茶餘飯後調侃一番:“天下文章數浙江,浙江文章數嘉興,嘉興文章數嘉善,嘉善文章數西塘,西塘文章數娘舅,娘舅文章是我教。”當我看到柳兒的感性文字以後,才知在這塊陳亮、吳絳雪生活過的土地上,並不缺“水”,除了濺出來的以外,同樣也有溢出來的,不比嘉興遜色。

柳兒的筆下,除了溢出來的才情以外,還有兩個無人能及的優勢:一是專業素養。因為她十八歲就上了舞台,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成了她的本行,當初入乎其內,如今出乎其外,所以她的文字沒有一般觀眾隔靴搔癢之弊。二是現實因素。看多了現實社會中負心的“陳世美”,同情辛酸的“秦香蓮”,切實體會到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道理,筆下生情,以情動人:“現實不是戲文,老天爺很不公平,現實中這樣的男人多如牛毛,他們非但沒有被懲罰,而且還活得很瀟灑。休了家裏討厭的黃臉婆,身邊二奶、小秘、美女如雲,紙醉金迷!全然不念及夫妻一起打拚時的患難與共和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