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婺劇多年來持續低迷的根源,固然有娛樂方式多樣化、觀眾心態太浮躁、重經濟而輕文化等客觀因素,是觀眾拋棄了婺劇;而婺劇界的種種怪象,譬如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角、見角不見技、見技不見戲,冷了觀眾的心,同時也是婺劇拋棄了觀眾。
第一怪:見物不見人
以人為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婺劇表演也不例外。近年來,在婺劇界甚至整個戲劇界,有一種不良趨勢蔓延:不是以戲劇演員這個人為本,而是為舞台科技這個物所囿,追求包裝花哨、裝置豪華的所謂大場麵、大製作。
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本來給婺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舞台上隻有一桌兩椅,要變換花樣,無非換一換桌圍和椅帔,最多在妖魔鬼怪上台的時候撒個火彩,看起來逼真一些,而現在有專業的舞美,各種道具應有盡有,要高樓有高樓,要長城有長城,要橋梁有橋梁;以前隻有煤氣燈,晚上燈光昏暗,現在有了電燈,黑夜如同白晝,而且還有專業的燈光設計,可以製造逼真的舞台效果,要下雪就大雪紛飛,要開花就百花盛開;以前要靠演員的嗓子,將聲音傳入觀眾的耳鼓,現在有了音響設備,演員胸前別個麥克風,腰上掛個揚聲器,輕啟朱唇,聲播遠方。
先進的舞台科技,本應該成為婺劇的福音。令人不安的是,濫用舞台科技似乎成了一種新俗套、新窠臼,利用現代的道具、布景、燈光、音響,片麵追求大場麵、大製作,弱化了作為舞台主體的演員的表演藝術,結果是見物不見人,觀眾看到了作為物的技術,看不到作為人的藝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先生曾經對過分的布景和燈光,發出這樣的質問:“在台上要我幹什麼?”同時,在利用舞台科技方麵,因為缺乏高素質的人才,效果也不能盡如人意:現代音響有了,卻沒有會用的調音師;追光燈有了,但不知打在誰的身上;字幕屏有了,但錯別字連篇;樂隊吹打彈奏有了,就是不會配器,亂哄哄一片。現代科技需要高素質的人去操作,否則再現代也是白搭。
我並不主張退回到一桌兩椅的時代,而是主張利用舞台科技為婺劇錦上添花。前提是舞台科技隻是作為背景和陪襯,不是主體,主體應該是人,是人所表演的藝術。如果以現代的舞台科技來掩蓋演員拙劣的演技,隻能是欲蓋彌彰;隻有以現代的舞台科技來襯托演員精湛的演技,才能是錦上添花。
你不妨比較一下《二度梅》與《吳絳雪》,都有大場麵,但前者因為扮演陳杏元的主演,唱做俱佳,表演精湛,尤其是移步坐輦,頗為觀眾所稱道,現代的舞台科技是錦上添花;而後者扮演吳絳雪的主演,雖然也想學移步坐輦,但是火候沒有到,反有東施效顰之嫌,現代的舞台科技是欲蓋彌彰。
第二怪:見人不見角
不是說見物不見人嗎?舞台上黑壓壓的一片,人頭攢動,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都是人啊!舞台上人頭攢動,讓觀眾看誰呢?一個場麵二十多個人,摩肩接踵,連轉個場都困難。你就是再有演技精湛的主角,也被這人潮淹沒了。
紅花還要綠葉扶,光有主角不行,還要有配角,但過多的綠葉,反而容易遮住紅花。以前,一堂兵隻有四個龍套,可現在增加到八個,甚至十二個,遇到出征之類的場麵,舞台上很容易超過二十個人。解放前,一個婺劇班社,隻有十三頂半網巾,也就是十四個演員,所有的人員加起來,不過二十九個人,現在一般的劇團都有五六十人,有的甚至達到上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