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劇種區別於另一個地方劇種的標誌是什麼?不是表演程式,不是服飾化妝,也不是傳統劇目,而是戲劇音樂。為什麼電影有的看了一遍已經足夠,戲曲“看你千遍也不厭倦”?因為戲曲音樂對於特定的觀眾具有恒久的魅力,與其說看戲,不如說聽戲。音樂,既是戲劇的標誌,也是戲劇的根基、戲劇的靈魂,更是戲劇的魅力所在。在強調婺劇創新的今天,觀眾什麼都可以容忍,就算花旦不包頭、張飛充周倉、花頭台演舞蹈,雖然看上去不太舒服,聽上去還是婺劇就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去吧。惟獨不能容忍的是,隨意改變婺劇的音樂,失去獨特的韻味,動搖婺劇的根基,這是底線所在。“根基不牢,地動山搖”,長此以往,婺將不婺了。
令人遺憾的是,婺劇最迫切需要創新的劇本,不見有人去整理提高;最不迫切需要創新的音樂,卻有人激情澎湃,盡情揮灑。眾所周知,婺劇在做功方麵有一套傳統程式,其實在唱功方麵也有一套傳統程式——板腔體,譬如二簧怎麼唱,反二簧怎麼唱,老二簧怎麼唱,小二簧怎麼唱,都有固定的套路,你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微調,但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程式是幾百年來經過多少代婺劇藝人不斷探索,大浪淘沙,凝固而成的藝術精華。就像做格律詩,受平仄、對仗、押韻等格律的約束,一般是不能更改的。如果你實在覺得格律束縛了你的靈感,也可以破,叫作“拗”,但接著還要“救”。
在看到浙江縉雲婺劇促進會新編的曆史廉政婺劇《卻金館》之前,網上已經炸開了鍋,對該劇音樂的批評聲不絕於耳。因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盲,所以抱著“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特意向一位畢業於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戲友請教,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回答:音樂非常優美。同樣的婺劇音樂,在專業人士和普通觀眾之間,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卻金館》邀請某劇團的國家一級作曲作的曲,其專業素養自然不容懷疑。我請教了一位專業演員,她認為作曲是一位眼界開闊、頗有靈氣的作曲家。同樣的婺劇作曲,在演員和觀眾中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這也一直困擾著我。
有一天,當我坐在杭州的浙江音樂廳,現場靜靜地欣賞《卻金館》時,理智告訴我,音樂是優美了,就是激動不起來,因為婺劇的味道淡了一點。身邊的戲友告訴我,這個已經是修改以後的版本,以前的版本婺劇味道更淡,淡乎寡味。或許作為音樂來說,《卻金館》是優美的;作為婺劇音樂來說,《卻金館》是寡淡的,強調了所有音樂的共性,而忽視了婺劇音樂的個性。
在家中,妻子愛彈鋼琴,喜歡聽古典音樂,什麼莫紮特、貝多芬的鋼琴曲,我經常被動欣賞;而我喜歡聽民族音樂,尤其是戲劇音樂,包括京、昆、婺、越,她也經常被動欣賞。從理性上來講,這些西洋音樂旋律豐富,曲調優美,怎麼讚美都不為過,但從情感上來講,並不能扣動心弦,與我無幹。民族音樂、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天下優美的音樂多的是,或許都有其共性,但光有共性是遠遠不夠的,隻有獨特的個性,才能體現存在的價值,這是婺劇音樂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