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刻模子”與“改模子”(1 / 2)

在京劇界,有“刻模子”與“改模子”之說。所謂“刻模子”,就是師傅怎麼教,徒弟怎麼學,一模一樣,好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是模仿和繼承的過程;所謂“改模子”,就是徒弟在掌握師傅傳授的表演以後,有所突破,有所改變,是改革和創新的過程。“刻模子”是基礎,每個演員必過之關,“改模子”是創新,多數演員未必能夠走到這一步。不光京劇,昆劇、婺劇等傳統戲劇莫不如此。

死刻模

以前進入京劇科班學戲的學徒,一般以七年為期,才能滿師。學徒進門以後,先練基本功,每一門、每一項、每一招、每一式,都要跟著師傅學習,不能走樣,這就是死“刻模子”。清朝後期的金華昆班,學徒期限是五年,先跟班學習四年,再到蘇州的昆班裏跑一年龍套,才能滿師。民國時期婺劇的各種科班,一般學製三年,三個月出紅台,邊學邊演、邊演邊學。無論是七年、五年,還是三年、三月,都要求學徒死“刻模子”,練好基本功。

婺劇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講究程式——“四功五法”。譬如訓練眼睛的技法,首先是練讓眼睛能夠隨意轉動的基本功,包括使眼珠分左右閃動,畫圈轉動,遠視、近覷、翻轉等;再進一步,則需要結合情感,將眼神的內容為分正眼、斜眼、喜眼、怒眼、呆眼、癡眼、冷眼、睡眼、病眼、賊眼、色眼、媚眼、妒眼、死眼等項進行專門訓練。又如常用的裝飾腔唱法就有棗核腔、喇叭腔、寶塔腔、疙瘩腔、啜腔、帶腔、墊腔、謔腔、豁腔、賣腔、拿腔、揉腔、擻腔、溫簪、顛落等多種。其他步法、笑法、苦法、開打、耍翎子、耍扇子,無一不是各自有著多樣基本表演方法,一個演員如果不掌握基本功,在舞台上勢必左支右絀,寸步難行,就像一個嬰兒還不會走路,如何奔跑?

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俞振飛有這麼一段深情的回憶:“(父親)要我認真地‘拍曲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唱同樣一支曲子。每一支曲子,他要我唱一百遍以上。如果唱的過程中,有一字一腔被他認為不夠準確,就要重唱一百遍。所以,我甚至一支曲子唱到四百遍。我雖然從小培養起了對昆曲的愛好,但這樣幾百遍地唱,畢竟感到枯燥乏味。我唱幾遍,至多十幾遍,一段曲子就學會了……後來,我二十多歲了,別的朋友找我學曲子,我在給他們‘拍曲子’時才體會到,要是沒有拍幾百遍的基礎,就唱不出韻味來。”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是最生動的注解。

活改模

“刻模子”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跟著師傅勤學苦練,掌握婺劇表演的基本功,力求做到形似;第二個層次,在舞台上經過自己的摸爬滾打,力求做到“神似”。到了四十來歲,人屆中年,體力充沛,精力旺盛,閱曆豐富,藝術精進,該從師父處學的,都已學到手了,表演上得心應手、融會貫通了,少數優秀的演員,才到了“改模子”的階段。

要“改模子”,跟科班時期相比,如今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主要是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婺劇的演出市場不景氣,演員更多地考慮生計,對舞台生涯沒有信心,往往三心二意,基本功練得不紮實。有利因素更多:一是現在已經破除門戶偏見,可以轉益多師,從不同的老師那裏學到不同的功夫,而不像以前那樣,隻能從一而終;二是科技發達,演員可以方便地通過音像資料、網絡視頻,學習兄弟劇種的表演精華,突破時間、空間的限製。

活“改模子”,不乏其例。譬如浙江省金華市婺劇團重排的《二度梅》,主演範紅霞就是繼承了老師朱芸香坐輦、攀藤、跳崖、漂浮的特技,並有所創新,其中就包含“刻模子”和“改模子”兩個不同的層次。婺劇表演在傳統上沒有水袖,而在金華市婺劇團排演的《紅梅閣》中,主演範紅霞把水袖運用得出神入化:李慧娘在半閑堂索命時,一手持扇,一手水袖飛舞,上身後仰,幾乎達到九十度,保持平衡;在鬼怨一場,李慧娘舞起了雙水袖,包括甩、接、轉等一係列動作,這已經超越了“刻模子”的階段,變成“改模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