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育收藏正當時
穀丙夫老先生是體育收藏界的名人,跟各種藏品打了半輩子交道。他指出,體育本身不可能收藏,但它的派生物卻具有曆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成為收藏者的收藏對象。
從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開始,有很多奧運題材收藏品已經被人收藏。1993年國際奧委會成立了奧林匹克紀念品收藏協會,作為重大題材的奧運收藏品,在奧運會召開之前或者舉行之中,是最好的升值階段。
據了解,此前凡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都曾形成過收藏投資奧運紀念品的風氣。國際收藏界現在已經將所有有關奧運會紀念品的收藏命名為“奧林匹克收藏”。收藏市場的“奧運風”越刮越猛,2008年發行的奧運紀念幣,現在的價值已經上漲了50%,價格從9000多元漲到了14000多元,而且市場上幾近斷貨。
五、收藏投資之郵票
因郵票誕生的集郵,起源於興趣,歸功於郵票豐富的選題、精心的設計、精美的印刷,通過收藏、欣賞、研究郵票及相關郵政用品,旨在求樂,人們在欣賞郵票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生活在一個以經濟為主的社會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也把集郵當作是一種產業,用金錢進行衡量。郵票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一次性生產,印數和發行量限定不變,時間越久,數量越少,價格也就越高。另外,郵票還與一個國家的形勢密切相關,所以又被稱為“國家名片”。
小小的一張郵票,卻具有非常多的學問。
郵票的種類如下:
新票:新發行未使用過的郵票。價格最高。
蓋銷票:蓋章使用過的郵票。價格次之。
信銷票:郵資憑證。有一定的郵政史料價值。價格最低。
成套票:一個完整的係統郵票。價格較高。
散票:不成套的單張郵票。價格較低。
單票、方連票、全張票:主要指新票中成套未分開的郵票。
紀念郵票、特種郵票:J字頭小型張郵票、T字頭小型張郵票。
錯票、變體票:設計、印刷等錯誤造成的郵票。這種郵票極為珍貴。
郵票投資的渠道包括國家郵政機構、集郵公司、拍賣行、集市、郵寄等。
郵票投資的特點是門檻比較低,任何人都可參與,且幾乎不用成本就可開始。但收益不穩定,價格波動較大。集郵除了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文化品位等,可陶冶人們的性情。
六、收藏投資之人民幣
隨著人民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幣和限量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人民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例如:第一、第二套人民幣和金屬流通紀念幣,其市場收藏價值已超過其麵值數倍,有時甚至數百倍,就連即將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幣也都增值數倍甚至數十倍。因此,人民幣作為收藏對象,具有明顯的保值增值功能。
截至目前,我國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早期的三套最有收藏價值。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於1949年,當時剛解放,戰後人口大量削減,而且正處於新老貨幣交接之時,所以並沒有印刷很多的貨幣。這套人民幣在1955年停止流通後,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存世量相當少。據稱,“第一套人民幣九品相的大全套,現在能賣到150萬元以上。”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開始流通,印刷量也不大,現在全品相大全套的市場價在12萬~15萬元之間。另外,“這套人民幣中有一張黑色十元麵值的,麵積很大,一般的錢包都擱不下,攜帶很不方便,很難保存完好品相。”這張紙幣成了第二套人民幣的“領頭羊”,現在全品相的市場價格在7萬元左右。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開始發行,到2000年7月1日才停止流通,是五套人民幣中市場流通時間最長的,長達38年。這套人民幣的一大特點是版式多樣,“比如一角麵值的就有‘背綠水印’、‘紅一毛’等好幾個版。”現在市麵上品相完好的“背綠水印”值9000多元,“紅一毛”也能賣到1000元左右。
收藏愛好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收入來選擇收藏對象,經濟實力雄厚的收藏家可以考慮收藏第一、第二套人民幣;對中低收入水平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建議可以關注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中間一些個別的有特色的紙幣,盯準一個幣種進行長期投資。比如第二套人民幣是蘇聯版,其中有一張3元版,其他幾套人民幣都沒有這個麵值,很特別。現在的價位不是非常高,升值空間值得期待。另外,第三套人民幣中的“紅一毛”目前的價位也不高,但因為存世量很小,也有不小的升值潛力。
收藏人民幣,應該注意:
首先,不是每一張人民幣都有收藏價值。如已退出流通的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紙幣上羅馬文帶有阿拉伯數字的紙分幣收藏價值很高,而沒有印數字的紙幣價格可能隻接近麵額。
其次,除了提防假幣以及挑選品種以外,收藏人民幣還應注意紙幣的品相。由於一些錢幣品相不好,賣家往往隻能低價拋售。比如一張全品相的第二套人民幣“拾元券”目前價值12萬元,但是一張破損嚴重經重新整修後的“拾元券”可能2萬元也賣不出去,可見品相的重要性。如果所藏錢幣保存不當,即使是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劃痕或一個針眼大小的黑點,都會導致該錢幣降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等級。因此保持錢幣的品相,就是讓所藏的錢幣增值。
目前的人民幣收藏市場上,還有一股特殊人民幣收藏之風,比如“特殊號碼幣”、“連體鈔”、“錯幣”等,都有一群自己的“粉絲”。對此,需要區別對待,不能盲目跟風。
總之,把收藏人民幣當作愛好與研究而不是炒賣,保持平常心。可以從貨幣學、貨幣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學習,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閱讀鏈接:2010年度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事件
一、我國從美國成功追回國家一級文物唐代石槨
2010年6月17日下午,陝西省公安機關將從美國追回的唐貞順皇後陵墓(敬陵)被盜石槨正式移交給陝西省文物部門,專家們對石槨進行修複和複原後,將長期存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內免費供人參觀。這是近年來我國公安機關從境外成功追回的重量體積最大、文物級別最高、件數較多的唐代文物珍品。
流失美國長達6年之久的唐貞順皇後陵墓(敬陵)石槨采用立體減底浮雕做法,為宮殿形狀,由5塊槨頂、10塊廊柱、10塊槨板、6塊基座共31塊石頭組成,高約2.3米、寬約2.6米,長約4米,其內容為侍女、花卉建築,具有極高科學、曆史、藝術價值,是一件難得的唐代文物珍品,為國家一級文物。
二、吳冠中逝世
2010年6月25日23點52分,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為中國繪畫發展做出巨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其作品《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深入人心。
三、商業部發布首部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標準
作為我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首部推薦性標準,從2010年7月1日起,《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正式實施。標準對文物藝術品拍賣中的拍賣圖錄、委托競投等重要術語作出了界定,並規定了拍賣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
據悉,標準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結合文物藝術品拍賣實踐,對拍賣程序中的拍賣標的征集、鑒定與審核、保管,拍賣委托、拍賣圖錄的製作,拍賣會的實施,拍賣結算,爭議解決途徑,拍賣檔案的管理等主要環節作出詳細規定,以便於拍賣企業直接依據標準開展經營活動,便於拍賣各當事方積極參與拍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標準還以附錄形式,提供了委托拍賣合同、競買協議、委托競投授權書、成交確認書等四項重要的法律文書範本,為相關當事各方提供了最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首個權益拆分藝術品資產包上市
2010年7月3日,中國第一個基於權益拆分模式的藝術品資產包——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1號藝術品資產包正式推出。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1號藝術品資產包包含了汕頭大學教授楊培江的4幅油畫及8幅宣紙彩墨作品。參照畫廊日常出售價格、各大拍賣行拍賣價格及藝術專業刊物的行情報價,12幅作品市場價格共計約600萬元人民幣。但資產包在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發行的初始價格確定為200萬元人民幣,權益拆分後所有權份額總數為1000份,每份麵值2000元人民幣。
五、以“和平”為主題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活動啟動
2010年是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在紀念日當天,圓明園遺址公園在晚會上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倡議全球持有圓明園文物的機構或個人返還文物,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士共同抵製圓明園文物的拍賣、交易,全球學術機構共同做好圓明園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播和利用工作。
六、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
2010年11月5日上午,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大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主辦。本屆大會將主題確定為“收藏——曆史傳承與時代創新”,除了總結曆史上收藏的經驗和理論,還力求體現過去與未來的相互關係。海內外知名收藏團體如台灣清玩雅集、中華文物學會,中國香港敏求精舍、求知雅集,以及北美、新加坡等地共有600餘人到會。張五常、丁紹光、陳東升、曹興誠、何家良、PatriciaP·tang、張宗憲、楊伯達等20餘位重量級藏家發表主題演講。此外,延續首屆大會的傳統,組委會認真組織采訪和組稿,發布三大冊大會文獻《大會論文集》、《大會采訪錄》、《中國收藏學初探》,共計113萬字。
七、範曾被曝流水性作業,與郭慶祥對簿公堂
2010年10月,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的一紙傳票擺在了收藏大鱷、著名收藏機構大連玥寶齋的當家人郭慶祥麵前,將郭慶祥告上法庭的則是畫家範曾。起因是今年5月,郭慶祥在上海《文彙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文中就目前國內有些畫家“流水線作業”,不講求藝術品質,大量複製自己作品的現象進行了批評。誰知這一篇並未點名的文藝批評文章惹怒了範曾,他以侵害名譽權之罪,將郭慶祥告上了法庭,並索賠500萬元。被告郭慶祥2010年12月28日在博客上以《我有範曾流水似作畫的證據》為題公布了範曾作畫時的三張照片。這是當代中國書畫史上第一次因為書畫批評而訴諸法律,將批評文章作者告上法庭的事件。
八、一個乾隆瓷瓶被中國買家以超過5億人民幣天價購得並引發爭議
2010年11月11日的一場拍賣,讓倫敦博羅(Borough)區域的Bainbridge拍賣行成為藝術圈和媒體矚目的焦點。原來在此場拍賣中,一個估價80萬英鎊至120萬英鎊之間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今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創下的紀錄,成為目前中國最貴藝術品。
據悉,這一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是由倫敦一對中年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現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約70年。拍賣行專家認為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餘年官窯製品,屬於皇宮收藏,但他們不知道這個花瓶究竟是怎麼到英國的。據國外媒體報道,此次以天價拍走這一瓷瓶的是一位中國藏家。
九、2010,中國展覽“行走”全球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裏,那些在海外舉辦的一係列展覽、展會,無論是作為領導出訪或重大文化活動的有力配合,還是作為獨立的文化展示與交流主體,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色充分展現著中國文化的風采。例如,在瑞士舉辦的“瑞士文化風景線藝術節·中國主賓國”,在巴基斯坦舉辦的“墨韻和風——中國水墨畫精品展”,在土耳其“繡之雅蘊——中國刺繡精品展”,在日本舉辦的、在葡萄牙舉辦的“中國樂器展”,在印尼舉辦的“墨韻和風——中國國畫精品展”,在美國舉辦“絲路奧秘——新疆文物展”,以及在日本舉辦“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西藏藝術與考古展”等,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十、中國藝術品市場漲勢如虹,正式進入資本時代。
2010年,從年初到年尾,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是漲聲一片。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總成交額為502億餘元人民幣,較之2009年的225億餘元人民幣增長了123%。此外,繼2009年4件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突破億元大關之後,2010年又有10餘件拍品價格跨過億元門檻,且由瓷器、古代書法、古代繪畫擴展到古代樂器、玉質印璽、近現代繪畫與掐絲琺琅器等。億元拍品的批量出現不僅確定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億元時代的形成,而且推促了“貨好即價好”概念的普及。
如何靠收藏獲利
收藏可以獲利,這已是收藏界公開的秘密,但具體到某一位藏友,且1年能獲利多少,決定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能否找到貨源,另一個是能否找到合適的買主。
對於擺地攤的藏友,隻要手裏有好貨,哪怕你所處的位置差點,也能賣掉;如果手中沒有好的收藏品,你就是在市場上占了個好位置,也是枉然。尋找好的貨源,不管用什麼方法,隻要把貨源搞到,錢就等於賺了一半。
有了貨源,怎樣找合適的買主,這是賺錢多少的關鍵。因為同一件收藏品,賣給張三可能隻賣到500元,賣給李四可能就是1000元,而賣給王五可能就是2000元或更多。
找買主分為三種:一是主動找買主,根據收藏報刊上的地址與買主取得聯係;二是被動找買主,如在收藏報刊上打廣告,注明姓名、地址和電話,寫明有何收藏品,讓需要的買主與你聯係;三是從收藏市場上留心別人買什麼東西,如果自己有此種收藏品就介紹給他,並記下他的聯係方式,有貨後直接與其聯係。有買主的好處是:有貨能及時出手,還能賣個好價錢,收藏品快速循環,資金靈活周轉,就實現了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