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reference_book_ids\":[7024447635381554212]}],\"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金錢戰爭》reference_book_ids\":[6877101309623798797]}],\"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reference_book_ids\":[7148380355404237854]}],\"1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1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幹掉一切對手》reference_book_ids\":[7047057091487337508]}],\"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每天讀點金融史:公司兼並背後的資本力量》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480025254926]}],\"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每天讀點金融史:影響世界的金融巨頭》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482864798733]}],\"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每天讀點金融史:影響世界經濟的金融事件》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484206976013]}],\"8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8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每天讀點金融史: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4808012011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金融江湖裏,是誰主宰著眾人的生死?是政府機構,還是金融寡頭,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當貝爾斯登結怨華爾街而招致其他金融寡頭的憤恨時,當雷曼因為曾經的狂妄自大而被華爾街拋棄時,當高盛可以作為黑暗勢力在幕後操作其他金融機構的生死時,人們不禁發現,在金融江湖裏也有這樣一條規則,那就是不要明目張膽地侵害他人的利益,除非你有足夠的實力。
貝爾斯登結怨華爾街
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成立於1923年,其創始人為約瑟夫·貝爾、羅伯特·斯登以及哈羅德·梅傑三人,公司總部位於紐約華爾街,曾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以及全球500強企業之一。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經曆過一段繁榮時期,包括金融市場在內的多個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麵對如此良機,成立不久的貝爾斯登抓住市場機會,開展經紀人業務,並成立政府機構債券部門,專門從事買賣政府機構債券的生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剛剛嚐到甜頭的貝爾斯登公司便迎來了大蕭條的嚴重打擊。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徹底崩盤,有近1290萬股股票在同一天中拋售,史稱“黑色星期四”。四天過後,股市風暴卷土重來,華爾街再次遭受重創。自那時起,由股市引發的恐慌在美國境內開始蔓延開來,痛苦而漫長的蕭條期開始了。在大蕭條時期,雖然貝爾斯登也如其他金融機構那樣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但它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據說,當時貝爾斯登公司不僅沒有解雇一名員工,還照舊發著薪水和獎金,而這又使得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一下子成為美國金融界的焦點。
進入3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逐漸從大蕭條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為了整頓混亂的金融市場以及銀行的過度投機行為,1933年,羅斯福總統推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該法案主要對銀行的經營業務做了限製,將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分離開來,以削弱銀行對市場控製力。與此同時,羅斯福總統積極推行新政,以促進經濟的快速恢複和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發行政府債券。
當其他銀行還在為選擇傳統銀行業務還是投資銀行業務的問題而絞盡腦汁的時候,貝爾斯登宣布自己是一家投資銀行,並迅速進入債券市場,搶占先機。從那時起,貝爾斯登迅速擴大自身規模,從美國本土到歐洲和遠東,其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經過多年的發展,貝爾斯登已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員工總人數達14500人,業務涵蓋證券研究、衍生工具投資、私人客戶服務、企業融資和並購、資產管理和保管服務、外彙及期貨銷售和交易、機構股票和固定收益產品的銷售和交易等多個領域,並為全球範圍內的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此外,公司還為對衝基金、經紀人和投資谘詢者提供融資、證券借貸、結算服務以及技術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貝爾斯登公司一度成為美國放款抵押證券市場上的領頭羊,並於2003年實現稅後利潤超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盈利能力最強的投資銀行。
2007年2月13日,美國次貸危機浮出水麵並逐步升級,房地產泡沫破滅。由於貝爾斯登持有大量有毒資產包括債務抵押債券,致使投資者對其信心下降,並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動性問題。債務抵押債券是一種可獲得固定收益的金融衍生品,其現金流量的可預測性較高,它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以及增加投資收益,更強化了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效率,並移轉了不確定風險。但是,債務抵押債券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是自次貸危機爆發以後,華爾街許多金融機構都在這些金融衍生品上麵栽了跟頭。
2007年6月14日,貝爾斯登發布季報,稱受抵押貸款市場疲軟影響,公司季度盈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8月1日,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隻投資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的基金倒閉,投資人損失額達15億美元。四天後,貝爾斯登聯合首席執行官沃倫·斯佩克特宣布辭職。9月20日,貝爾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且公司自5月底到8月底期間,賬麵資產縮水達420億美元。12月20日,貝爾斯登宣布19億資產減記。
進入2008年後,貝爾斯登的經營狀況更加惡化了。2008年3月13日,貝爾斯登因無法滿足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向美聯儲遞交破產申請保護。經過多方協商,3月16日,摩根大通對外宣布,將以換股方式對貝爾斯登進行收購,總價約236億美元(即每股2美元),此外,美聯儲將向摩根大通銀行注資280億美元,以幫助其解決貝爾斯登的流動性問題。這個報價無疑是對貝爾斯登的一種羞辱,要知道貝爾斯登的股價在2007年時曾達到170美元,即使受到如此重挫也收於30美元,甚至有人聲稱貝爾斯登紐約總部的大廈價值隻有12億美元。由於此超低報價遭到了貝爾斯登股東的強烈抵製,在24日達成的新協議中,摩根大通同意提高換股比例,相當於把收購報價由每股2美元提高到10美元,成交金額為119億美元。同時,摩根大通還將購入9500萬股貝爾斯登增發股,此舉將使摩根大通在貝爾斯登的持股比例提高到395%。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美聯儲願意為摩根大通銀行的收購計劃埋單,而不是直接注資貝爾斯登以幫助其脫離困境?難道真的是因為貝爾斯登不具備商業銀行資格,所以無法直接從美聯儲手中獲取資金?這件事情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幕?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要與十年前的一樁倒閉案有著莫大的關係。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於1994年2月,總部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小鎮格森威治,是一家主要從事定息債務工具套利活動的對衝基金。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與貝爾斯登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基金交易的結算業務都是由貝爾斯登進行的。然而,就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貝爾斯登卻在其背後捅了一刀。
1998年,受俄羅斯經濟惡化的影響,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債券市場虧損嚴重。9月10日,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資產淨值跌破20億美元大關,而這一低值徹底打破了合夥人的心理防線。當天晚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掌門人約翰·麥利威瑟接到了來自貝爾斯登的執行副總裁沃倫·斯派克特的電話。斯派克特在電話中表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貝爾斯登手上的資產價值已經縮水至5億美元,所以公司決定於14日派遣一個調查小組進駐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對該基金的資產負債表進行核查,並且威脅道,如果麥利威瑟不答應他的要求,貝爾斯登將停止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提供清算服務。1998年9月14日,當貝爾斯登的調查小組來到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總部時,受到了高管們的熱情招待。隨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主動向調查小組出示了資產負債表,並介紹了每一筆交易的詳細情況。此時,對深陷困境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而言,他們並不敢得罪貝爾斯登。調查過後,貝爾斯登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下達了最後通牒,該公司在貝爾斯登的擔保資產不得小於5億美元,否則後果自負。麥利威瑟等人對貝爾斯登的做法非常憤怒,但又非常無奈。
在美聯儲的號召下,9月22日,摩根銀行、高盛、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大通曼哈頓銀行、美林證券、摩根士丹利以及所羅門美邦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的首腦們齊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10樓會議室,他們在美聯儲官員彼得·費舍爾的帶領下,共同商討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拯救計劃。雖然這些金融巨頭自身也深陷債券市場的困境,但相比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來說,它們還算是好過的。
在會議上,多位銀行家都針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但大多數方案隻能照顧到小部分人的利益,根本無法達成共識,其中甚至有一些銀行家提出,願意以低價收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似乎有點落井下石的意味。就在華爾街銀行家為拯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獻計獻策”的時候,他們中間卻傳出了一個不同的聲音,那就是貝爾斯登董事長凱恩非常清楚地表示,貝爾斯登絕對不會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提供哪怕一分錢。
凱恩冷酷無情、隔岸觀火的態度徹底激怒了美聯儲官員和華爾街金融巨頭們。要知道,華爾街多家金融機構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有著生意上的往來,如果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完蛋,那麼它們會遭受厄運,進而使得整個華爾街、整個美國經濟更加惡化,而這又是美聯儲不願意看到的。貝爾斯登一直負責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所有交易的清算工作,它對這家對衝基金的實際情況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因此,如果貝爾斯登不參與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行動,那麼很難說服其他機構伸出援手。
最後,經過多次協商,華爾街14家銀行聯合組成財團,共同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注資,金額約為3665億美元,而在這14家公司中並沒有貝爾斯登的身影。從此以後,貝爾斯登便失去了華爾街同行和美國官方的信任,這為其日後的厄運埋下了苦果。因此,當後來貝爾斯登陷入危機時,美聯儲寧可出資幫助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並為其擺平困難,也不願意出手直接相助貝爾斯登。
在華爾街上,沒有朋友,隻有利益,而貝爾斯登在危機關頭,不幫助“他人”也就罷了,反而損害了眾人的利益,它觸犯了華爾街的潛規則,結果可想而知。
是什麼害死了“熊”
在美國華爾街,貝爾斯登曾被譽為“一隻從不冬眠的熊”。在2007年以前,貝爾斯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其營業利潤逐年增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在次貸危機來臨的時候,卻變得如此不堪一擊。難道貝爾斯登真的如此脆弱?
有人將貝爾斯登危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由次貸危機而爆發的資產縮水。由於貝爾斯登在房貸抵押債務和衍生品市場投資巨大,當房地產市場出現下滑之後,便遭受了嚴重損失。貝爾斯登先後遭遇旗下兩隻對衝基金破產、標準普爾機構下調其信用等級、CEO引咎辭職、被投資者起訴等事件,並伴隨著股價的大幅下挫。第二階段為“流動性災難”。貝爾斯登債務的杠杆比率太高,在資產大幅縮水之後,客戶出於謹慎紛紛撤出資金,使貝爾斯登如商業銀行一樣出現“擠兌”事件,最終因資金耗盡而滅亡。
從2001年起,美國房屋按揭貸款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致使美國房地產市場得到了空前發展。此後,形形色色的金融機構和人員投身到房屋按揭貸款領域,並放開了對中低收入者的貸款限製。但是,這部分貸款者的還款情況並不穩定,使得放貸機構麵臨較大風險,因此許多放貸機構推出標的物為次級貸款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出售給投資者,以達到來轉移和分散風險的目的。
此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飆升,短短幾年時間後便上漲了數倍。許多本來沒有能力購房的美國民眾也開始投身到樓市中,他們從金融機構那裏借款購買房屋,然後再轉手將房屋賣出,這樣不僅可以還清債務,還從中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樓市的瘋狂行情,助長了投機者的囂張氣焰。此時,許多投資機構從債務抵押債券上嚐到甜頭,他們將手中的CDO作為抵押品交給大銀行,換得大量貸款,進而繼續加碼購買放貸機構手中的CDO。大銀行看到投資機構在CDO上賺了大錢,而自己隻賺到那點可憐的貸款利息,也不甘心,便推出了金融衍生品信用違約掉期(CDS)。
信用違約掉期是一種發生在兩個交易對手之間的衍生產品,類似於針對債券違約的保險。信用違約掉期合約有三方,分別為貸款方、放貸方和保險方。其流程為:貸款方向放貸方申請貸款,放貸方為了利息收入借款給貸款方,並由保險者為這筆貸款提供保險,如果貸款方不能按時歸還本金和利息,放貸方的這筆損失將由保險方承擔,作為保險條件,保險方每年會從放貸方那裏收取一定的保險費用。
此後,精明的華爾街人繼續進行金融創新,紛紛建立專門買賣CDS的對衝基金,而這些基金麵臨的風險也被杠杆效應拉高了數倍。作為美國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自然沒有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自2003年10月起,貝爾斯登先後成立了兩家對衝基金——高級信貸戰略基金(High Grade Structured Credit Strategies Fund,簡稱HGF)和高級信貸杠杆基金(High Grade Structured Credit Enhanced Leverage Fund,HGELF),進軍抵押債券金融衍生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