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領導讚美口才(3 / 3)

表揚麵對困境的員工,會對你忠誠有加

《戰國策》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中山國國君宴請臣子,有個大夫司馬子期在座,隻有他未分得羊肉羹。司馬子期一怒之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被迫逃走,這時他發現,有兩個人拿著戈跟在他後麵,寸步不離地保護他。中山君回頭問這兩個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兩人回答說:“我們奉父親之命誓死保護大王。”

中山君很奇怪,問道:“你們的父親是誰?”兩人回答說:“大王您可能忘記了,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餓死了,您把一碗飯給他吃,救活了他。父親臨終時囑咐我們:‘中山君如果有難,你們一定要盡全力報效他。’所以我們拚死來保護您。”

中山君感慨地仰天而歎:“給予,不在於多少,而在於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肉羹而逃亡國外,也因一碗飯得到兩個願意為自己效力的勇士”。

中山君的話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表獎困境中的人勝於給那些衣食溫飽的人,對待下屬也不例外。對於那些功成名就,屢次獲獎的下屬而言,再多一次表獎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而對於身處困境中的下屬,這種表獎很可能就是人生的轉折點,意義非常。

倪萍剛從山東調到中央電視台時,領導決定把主持《綜藝大觀》這一重頭戲交給她。當時,楊瀾主持的《正大綜藝》風頭正勁,受到一致好評,這給了倪萍極大的壓力。當時的倪萍剛從山東話劇院調入北京,還從來沒有主持綜藝節目的經驗,所以她對自己根本沒有信心,更沒把握。而《綜藝大觀》可以說是倪萍來中央電視台後打的第一仗,它與倪萍的前途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倪萍必須背水一戰,無退路可言。

在拍攝時倪萍惴惴不安,不知所措。這一切被導演看在眼裏,他走過來,對倪萍說:“別緊張,你有這個能力。你仔細想想自己的工作經曆: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演了好幾年的話劇,還拍過那麼多的電影和電視劇,這些應該給你積累了不錯的舞台感覺。可以說,你早已懂得了如何與觀眾交流,心裏清楚攝像機的方位和鏡頭的位置。而且,在此以前,你不是曾經主持了一段時間的《人與人》的專題片嗎?”

倪萍聽到這裏,心情稍微平靜了一些。導演又接著表揚倪萍說:“你知道吧?就在你主持《人與人》專題版時,就有人說你真上鏡,台詞說得好。這個倪萍,將來準出名,弄不好還出大名。”

導演的這番表揚讓倪萍重新恢複了自信,覺得眼前的一切其實算不了什麼,自己應該有能力勝任眼前的工作,她要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

此後,倪萍信心十足地闖過了第一關,圓滿完成了她的主持任務。同時,她也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中華大地上家喻戶曉的知名主持人。

每個人的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挫折。當下屬處於困境中的時候,領導的褒獎會比平時頂用一萬倍。它可以讓下屬感到溫暖和鼓勵,對領導感激不已。要是這時候隻注意那些風頭正勁的下屬,被冷落的下屬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哼,光知道捧好的,我的困難一點也不考慮,簡直是不顧我的死活。這樣下屬一定會產生消極甚至是對抗的情緒,再想讓他努力工作可就困難了。

所以說,作為領導要多表獎一下身處困境仍努力工作的下屬,隻需付出一些愛心,就能換回下屬的忠誠,何樂而不為呢?

實事求是地表揚員工,威信才不會損害

古語說:“譽人不溢美”。對被表揚者的優點和成績,應恰如其分地如實反應,既不縮小,也不誇大,有幾分成績就說幾分成績,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不能“事實不夠筆上湊”,添枝加葉,任意修飾,人為美化,肆意拔高。

不實事求是的表揚,於被表揚者無益,會使其感到內疚、被動,產生盲目自我陶醉的情緒,自以為自己的成就真的具有那麼高的意義和價值,損害了勵精圖治的開拓意圖;於其他人則會不服氣,議論紛紛,會使下級中間滋生不務實,圖虛名的不健康風氣,當下級看到小有成就也可得到極高的讚揚,便會動搖腳踏實地、孜孜以求的信心,難免產生浮誇、造假、沽名釣譽、邀功討賞,從而使本來作為一種激勵手段的表揚就會異化為下級心目中的目的,其本來的意義就會被極大地扭曲。因此,肯定和表揚下級的語言,決不可套用濫調,任意拔高,“唯陳言之務去”應當是一條基本要求。而於領導者本人則損害其威信。

比如,當一位下級在困難的情況下攻克了某項技術難關時,作為領導者如果這樣表示讚揚:“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同誌的行為體現一個新時期愛國青年的勇於拚搏的意識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為受者來說就會感到前半部分是真誠懇切的,而後半部分就顯得大而無當,因為它不能與所讚揚對象之間形成某種契合,沒有表明領導者對下級成績產生起初的心靈回應,給人一種誇誇其辭,空洞無物的感覺,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實事求是地表揚下屬,還要求在確定表揚對象時公平合理。表揚誰不表揚誰,應完全根據下屬的實際表現,而不應受到領導者個人好惡與親疏遠近的影響。有的領導者為了立自己喜愛的人為“典型”,把別人的長處、事跡也記在這個人身上,這種“把粉全往一個人臉上擦”的做法,必然“高興了一個人,冷落了一群人”,不僅典型立不住,而且會引起群眾的不滿,影響內部團結,被表揚者也會感到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