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鳳的父親拿著劉祥武給的欠條,重新抄寫了一遍,並把劉祥武的電話和銀行卡號都記在一張紙上,他說問了女兒後,會讓她盡快還錢。
劉祥武問他:“你見過你女婿嗎?”
“見過,還拿著酒來家裏看過我。”他邊說邊拿出酒盒子給我們看。
“你女婿有多大,你知道嗎,是不是個中年男人?看你對你女婿也不怎麼了解,就那麼放心讓他把人帶走啦?”
“有40多歲,個子不高的中年男人。她不聽話,嫁給誰我也管不了,生完孩子就接走了,以後就再也沒有給家裏打過電話。”
劉祥武說:“她要給家裏打電話了,你就告訴她,我也是個農民工,掙錢不容易,而且還救過她的命,讓她有能力就把錢還給我。”
我走過很多中國的鄉村,像葉秋鳳這樣的家庭很多,雖說現在農民能吃飽穿暖了,但這並不等於他們的生活有了根本上的改變。很多家徒四壁的新房,就是一個空的殼子,或者說是一個空的麵子,這樣的家隻是一個最簡單的生存空間。
黃姚古鎮初建於宋朝,明清時曾為商賈雲集的繁華集鎮。如今,隻有旅遊業還能讓這個地方熱鬧起來。黃姚古鎮周邊的村子,依然是農桑為主的田園經濟,喀斯特地貌的農業現狀和美麗風景,依然不成正比地左右著當地人的生活。這裏有讓人憧憬的“世外桃源”般的環境,生活卻如此艱辛。
從桂林回去後,劉祥武決定通過法律途徑來要回那5000塊錢,但最後也未能如願。
葉秋鳳的借錢短信。
葉秋鳳的欠條。
葉家新蓋的樓房內部。
劉祥武在核對身份證信息。
劉祥武的心願
2013年2月19日,劉祥武打來電話,說他看到《杭州日報》記者陳慶港的《十四家》一書,裏麵是作者在中國各地尋找的14戶最窮的家庭。劉祥武說他給書中一些家庭寫過信,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找個媳婦,結果都沒有回信。
劉祥武後來又在鳳凰衛視《冷暖人生》中,看到關於雲南金平縣猛橋鄉境內一個越南難民安置點的報道。1979年2月,為躲避戰火,當時有近30萬人從越南逃到中國境內,成為難民。劉祥武想讓我給他打聽一下,能不能去那裏找一個媳婦。
他還讓我托在丹東的朋友,看能不能給他找一個去朝鮮打工的機會,也許打工時能在那邊找個朝鮮老婆。
4月5日,我在柬埔寨時,劉祥武發來短信:“你在那裏問問,有沒有願意來中國給我當老婆的人。”
我最近一次見到劉祥武時,他告訴我,他現在的願望有四個:
第一,我想建立一個弱者幫扶中心,幫助那些走投無路的人,讓他們吃不到飯的時候,能在這裏吃飽飯,冬季不再露宿街頭被凍死。這些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了尊嚴,拋棄了人格,降低了榮辱,在正常與非正常的狀態中生活。
第二,我爺爺帶給我們家族的基因都不錯,我們家族裏有個堂哥學習很好,很有出息。我想去台灣,把爺爺的骨灰拿回來。他的骨灰現在還放在台北榮民骨灰堂裏,我想讓他回到老家,入土為安。但是去一次台灣,來回需要很多錢,我沒有這麼多的錢,現在放在心裏當成一個願望。
第三,希望能把哥哥的病治療一下。
第四,把自己的婚事給解決了。
和劉祥武這麼多年的接觸中,我知道,他的善良與同情心其實來源於他的天性。我無法確定家族的遺傳能給後代帶來多少善良基因,但我能確信這樣一句話:“一切美德來源於家庭。”一個家庭可能是很貧窮的,但是如果沒有給後人留下狹隘、自私、暴力、罪惡的基因,就已經是一個美好的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