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最後掙紮(2)(1 / 3)

這天,情報人員傳來消息,說太原路那邊有些響應。太好了,下麵可就是黃河南北了。李璮聽了後很高興,不停地看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著他平時聯係的,對蒙古朝廷發過牢騷、有過不滿、對他說過隻要他先起來就跟著響應的北方各地漢人。

“河北那邊有什麼情況?”李璮問了一句。情報人員說朝廷派了重兵過去。自己的兒子在那,李璮心裏有些擔心,但很快就想通:沒事的,等各地紛紛起來響應,壓力就會減輕。

情報還提了一下宋人的消息,被李璮打斷了:“讓宋人滾一邊去!”

就在李璮等待的兩個月裏,蒙古已鎮壓了幾個起來響應的世侯,糾集重兵來到了山東。當年四月,已有十七路人馬推進到濟南城下,包圍濟南。蒙古軍隊沒有急於攻城,而是挖起深溝,樹起柵欄,準備進行長期圍困。五月,他們又在圍城工事基礎上修築了一道環城工事,濟南城成了甕中之鱉。

李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一直以為那些世侯對蒙古人很有意見,如果他一馬當先反叛,肯定是一呼百應。他不知道的是,世侯的確響應了他,但在太原路、河北一帶的世侯很快就被蒙古人鎮壓了下去。現在外麵想把他變成木乃伊的人就是蒙古人封的世侯史天澤,一年前,忽必烈讓他擔任右丞相。

“這個老泥鰍!”李璮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這個老滑頭,前幾年通信都說受不了蒙古人的歧視,要起兵,還拍著胸脯說要和我結盟,現在變成與我作對。這個烏龜王八蛋!”李璮在心裏恨恨地罵著。“我還奇怪蒙古人一向隻會進攻,怎麼會想到圍困我,原來是這個王八蛋出的好主意。”

李璮咬咬牙,拳頭捏得緊緊的,思考著怎麼應對。

現在喪失了先機,其他人是沒指望了,不知宋人可有什麼行動。於是,他問道:“宋人那邊有什麼消息?”

情報人員彙報:“五月前,宋人出兵淮河中段,五月時打到了徐州一帶。但最近聽說被張柔將軍的兒子領兵擊退。”

“張柔這個老糊塗,每次通信都說什麼忠義,現在倒對蒙古人忠義起來了。不幫我也就算了,還拆我的台。”

“這幾天,前方偵察人員傳來消息,說有宋兵從海路往濱州方向攻過來,可能是支援咱們的。”這是個好消息。李璮一聽,覺得輕鬆了一點。

但這樣的好消息一閃即滅,海路宋軍到六月初就被蒙古軍隊擊退。現在就剩下了濟南孤城。

濟南被重重包圍,士氣漸漸低落,稀稀拉拉地開始有人投降。

“得趕緊想辦法。”李璮這時候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但他的頭也像被圍困了一樣,想不到什麼好辦法。

“城中的婦女都賞給將士,任你們享用。”李璮想起了他的賊匪老爹李全,下了一道土匪命令。但很快,吃的又快沒了,有女人又有什麼用?隻能增加負擔。還是趕快投降吧,蒙古人現在對漢人還不錯。於是到七月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逃出濟南,向蒙古軍隊投降。

李璮一看大勢已去,殺死愛妾,自投大明湖,誰知水淺,沒淹死,被俘虜了。

史天澤抓住李璮,沒怎麼審問就殺了。回到燕京,主動向忽必烈上奏章,說漢人世侯權力太大,請從他開始卸除兵權。

忽必烈也看到了這一點。但當時汗位爭端還沒有完全解決,過分追究與李璮聯係過的北方世侯,不利於中原的穩定。於是,忽必烈利用漢人世侯害怕朝廷深入追究的心理,一個個剝奪了他們的權力,在地方實行兵民分治。從此,忽必烈把中原各地的權力都集中到了朝廷,加強了中央權威。

阿龍辭典 世侯

蒙古國時期,出於對金作戰和鞏固北方統治的需要,在北方原金朝統治區,蒙古統治者任命地方武裝頭目為軍政長官,在向蒙古統治者履行納質、貢賦、從征等義務的條件下,軍政長官有一定的自治權,並世襲其職,名為漢軍萬戶,史稱世侯。世侯的設置有利於彌補蒙古在新占領地區政治軍事力量的不足,但世侯權力過大,對蒙古的長遠統治是不利的,忽必烈即位後逐漸將其廢除。

阿龍看熱鬧

如何讓生意不虧本

一位成功的老板曾經說過:做生意,最忌諱的就是把生意好不好寄希望於別人或者意外因素,比如寄希望於經銷商拚命地為你的產品做推廣,把一般能賣一千件的商品賣出去五千件;或者寄希望於聖誕節、春節之類的節目,消費者一高興就多購買了是平常五倍的產品……但如果經銷商並沒那麼得力呢,節日促銷並不如想象的火暴呢?那麼,這項生意可能就要大虧了。李璮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別人的支援上,增加了這次冒險的不確定性。並且,不確定的因素,是不應該計入成功概率中的。

5、 “周公”好辭職

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理宗去世了,度宗趙褀繼了位。

度宗年輕,不知國事為何物,所以,隻好依靠賈似道。一日不見賈似道,就惶恐不安。賈似道目光如炬,度宗一上台,他就開始玩兒隱退,玩兒辭職。如同演習一樣,他一要走,度宗就挽留。這樣的活塞運動給南宋政府沒有帶來任何好處,隻是讓賈似道手中的權力魔杖越變越粗。

1265年,賈似道如法炮製,辭職了。但他又出一奇招:叫人告訴度宗,蒙古人打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