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3 / 3)

再說張清在城內與太守商議道:“雖是贏了兩陣,賊勢根本未除,可使人去探聽虛實,卻作道理。”隻見探事人來回報:“寨後西北上,不知那裏將許多糧米,有百十輛車子;河內又有糧草船,大小有五百餘隻;水陸並進,船馬同來。沿路有幾個頭領監管。”太守道:“這廝們莫非有計?恐遭他毒手。再差人去打聽,端的果是糧草也不是?”次日,小軍回報說:“車上都是糧草,尚且撒下米來。水中船隻雖是遮蓋著,盡有米布袋露將出來。”說得如畫。張清道:“今晚出城,先截岸上車子,後去取他水中船隻。太守助戰,一鼓而得。”太守道:“此計甚妙,隻可善覷方便。”叫軍漢飽餐酒食,盡行披掛,稍馱錦袋,張清手執長槍,引一千軍兵,悄悄地出城。

是夜月色微明,星光滿天。行不到十裏,望見一簇車子,旗上明寫“水滸寨忠義糧”。堂名“忠義”,乃至糧亦名“忠義”,世人可笑,每每有此。張清看了,見魯智深擔著禪杖,皂直裰拽紮起,當頭先走。張清道:“這禿驢腦袋上著我一下石子。”魯智深擔著禪杖,此時自望見了,隻做不知,大踏步隻顧走,卻忘了堤防他石子。正走之間,張清在馬上喝聲:“著!”一石子正飛在魯智深頭上,打得鮮血迸流,望後便倒。又一石子,妙妙,譬如大雨既歇,猶聞餘滴也。張清軍馬一齊呐喊,都搶將來。武鬆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張清奪得糧車,見果是糧米,心中歡喜,不來追趕魯智深,且押送糧草,推入城來。太守見了大喜,自行收管。

張清要再搶河中米船,太守道:“將軍善覷方便。”張清上馬,轉過南門。此時望見河港內糧船不計其數。張清便叫開城門,一齊呐喊,搶到河邊,都是陰雲布滿,黑霧遮天;馬步軍兵回頭看時,你我對麵不見。此是公孫勝行持道法。何不早行?我欲問之。張清看見,心慌眼暗,卻待要回,進退無路。四下裏喊聲亂起,正不知軍兵從那裏來。林衝引鐵騎軍兵,將張清連人和馬都趕下水去了。河內卻是李俊、張橫、張順、三阮、兩童,八個水軍頭領一字兒擺在那裏。張清掙紮不脫,被阮氏三雄捉住,繩纏索綁,送入寨中。水軍頭領飛報宋江。

吳用便催大小頭領連夜打城。太守獨自一個,怎生支吾得住?聽得城外四麵炮聲,城門開了,嚇得太守無路可逃。宋江軍馬殺入城中,先救了劉唐;次後便開倉庫,就將錢糧一分發送梁山泊,結完本題。一分給散居民。太守平日清廉,饒了不殺。東平、東昌兩太守兩樣結果,好。

宋江等都在州衙裏聚集眾人會麵,隻見水軍頭領早把張清解來。眾多弟兄被他打傷,咬牙切齒,盡要來殺張清。宋江見解將來,親自直下堂階迎接,便陪話道:“誤犯虎威,請勿掛意!”邀上廳來。說言未了,隻見階下魯智深使手帕包著頭,拿著鐵禪杖,徑奔來要打張清。宋江隔住,連聲喝退。張清見宋江如此義氣,叩頭下拜受降。宋江取酒奠地[1],折箭為誓:“眾弟兄若要如此報仇,皇天不佑,死於刀劍之下。”眾人聽了,誰敢再言?

宋江設誓已罷,眾人大笑,盡皆歡喜,收拾軍馬,都要回山。隻見張清在宋公明麵前舉薦東昌府一個獸醫:“複姓皇甫,名端。此人善能相馬,知得頭口寒暑病症,下藥用針,無不痊可,真有伯樂之才。原是幽州人氏,為他碧眼黃須,貌若番人[2],以此人稱為“紫髯伯”。梁山泊亦有用他處,可喚此人帶引妻小一同上山。”一百八人而以相馬終之,豈非欲令讀者得之於牝牡驪黃之外耶?宋江聞言大喜:“若是皇甫端肯去相聚,大稱心懷。”張清見宋江相愛甚厚,隨即便去,喚到獸醫皇甫端來拜見宋江並眾頭領。宋江看他一表非俗,碧眼重瞳,虯髯過腹,誇獎不已。皇甫端見了宋江如此義氣,心中甚喜,願從大義。宋江大喜。

撫慰已了,傳下號令,諸多頭領收拾車仗、糧食、金銀,一齊進發,把這兩府錢糧運回山寨。前後諸軍都起,於路無話。早回到梁山泊忠義堂上。宋江叫放出龔旺、丁得孫來,亦用好言撫慰。二人叩頭拜降。又添了皇甫端在山寨,專工醫獸;董平、張清亦為山寨頭領。宋江歡喜,忙叫排宴慶賀。都在忠義堂上各依次席而坐。宋江看了眾多頭領,卻好一百單八員。大結束語,如椽之筆。宋江開言說道:“我等弟兄自從上山相聚,但到處並無疏失,皆是上天護佑,非人之能。今來扶我為尊,皆托眾弟兄英勇。至此竟一句攬歸自己,更不再用推讓,宋江權術過人如此。我今有句言語,煩你眾弟兄共聽。”吳用便道:“願請兄長約束[3]。”宋江對著眾頭領開口說這個主意下來。正是有分教:

三十六天罡符定數,

七十二地煞合玄機。

畢竟宋公明說出甚麼主意,且聽下回分解。

[1] 奠地:祈禱或起誓時以酒澆地。

[2] 番人:指少數民族或外國人。

[3] 約束:規章,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