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已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經濟實體。火箭上天了,航母出海了,官員們在國際舞台上可以隨便揮舞鈔票,捐贈這國,援助那國,一副闊佬的形象。媒體連篇累牘,我們的經濟實力超過了這國,壓過了那國,似乎我們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
對此,那些發達的歐美國家不屑一顧,就連我們十分瞧他不起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也撇撇嘴,說出令國人氣餒的話:若論百姓的富裕程度,與人家相比,至少相差五十年。
我們不免有些驚詫,國家強大了,國民的日子為何越發艱難呢?
恐怕,這真的就是中國特色。
就像一個喜歡裝闊的人,勒緊褲腰帶用酒肉去結交朋友,那些食不果腹的人白吃白喝自然十分高興,酒足飯飽之餘,自然忘不了說一句“這飯真好吃”。可當你自覺力不從心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會抱怨,就會轉投到別人的家裏,對你破口大罵,說你不夠仗義,管飯不飽不如活埋。結果自己餓著肚子用酒肉結交了一些仇家。那些本來就腰纏萬貫的人,怎會把這些小伎倆瞧上眼呢?人家拔下一根寒毛也比你的腰粗,人家隻會冷笑,叫花子和富翁鬥富,隻能是自取其辱。用酒肉來買名分,幾乎是癡心妄想。人家很開心地看你漫天撒鈔票,很開心地看著中國的國民日子越過越艱難。
可是我們的官老爺們卻樂此不疲,像我們在中學課本學過的“齊人有一妻一妾”中那個偽君子,用油汪汪的嘴臉招搖撞騙,全然不顧家裏那一妻一妾的饑腸轆轆。在自欺欺人的同時還不忘愚弄一下家裏人。用裝闊來招搖撞騙,說明人的淺薄。如果有了鈔票,卻拿來送人,眼看自家的奴隸嗷嗷待哺,那簡直是叫人無語。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寧贈外寇,不與家奴”。這“寧贈外寇,不與家奴”不知源自何時,出自何人之口。但我們瞧一瞧一部中國史,分明看見不斷有人照此行事,而且頗有心得。我們最為熟知的應屬民國的蔣大總統,高喊著“寧贈外寇,不與家奴”,將錦繡河山贈與外寇,卻對家奴剿殺不已。最後自己落得個惶惶如喪家之犬,漂泊到一個孤島上,客死他鄉。
你的家裏已經羊滿為患,拿來送人還是養肥自家的奴隸?之所以“不與家奴”,是因為這“奴”是用來壓榨和奴役的。所以奴隸斷斷不可以生活的太安逸,如果奴隸的生活與主人一樣富足安逸,豈不是主仆不分,亂了綱常?更何況有一位叫做魯迅的人早就在他的《燈下漫筆》說道,中國人如果能暫時坐穩了奴隸便歡欣鼓舞了。由此看來,國民要想過上富裕的日子,隻能是奢望了。
因此,國家日益強大,百姓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艱難。有資料顯示,中國的稅賦是世界上最重的國家之一,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讀書、就醫的代價是極為昂貴的。中國國民的福利待遇水平甚至無法和一些窮國相提並論。說來真是悲哀。
人家欠下巨額債務,我們的主人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輕巧地免除了。主人寧可用巨資購買別人的債券,也不肯將鈔票花在國民的身上。可我們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工資不明不白地被扣掉了。你不知為什麼,你不知道跟誰講道理。這在別國是難以想象的,當你把納稅人的血汗錢不負責任地任意揮霍的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指責,就會用選票把你選下去。我們的官員就不會有此擔心,他們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肆意而為。因為無論如何,百姓都沒有知情權,更沒有話語權。
這就是中國特色之一,另外,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特色。比如那些會捉老鼠的“黑貓白貓”。比如那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如此等等,在此情形之下,國民想要過上富裕的日子,很難,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