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淨義品第二之四
如是分別聞歸等已。複次頌曰
聖行無上乘 大菩提功德
異論論法釋 應知各多種
論曰。聖行多種者。謂四聖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到彼岸行者。謂如前所說。十波羅蜜多是名到彼岸行
菩提分行者。謂如前所說。四念住等一切三十七覺分法及四種尋思四種如實遍智。是名菩提分行
神通行者。謂如前所說。六種神通名神通行。成熟有情行者。謂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無量。二調伏方便無量。複有六種成熟。一成熟自體。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為成熟有情行應知
無上乘多種者。謂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薩地中種性品發心品住品餘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攝應知。大菩提多種者。謂五種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轉。五滅
自性者。謂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得轉依。此有四種應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觀察所知果。四法界淨相
生起依止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依此轉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離此轉依亦生起者。未轉依前應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依此轉依不複生起若不爾者。未轉依前眾緣和合。一切煩惱及彼習氣。永更不生已應可得
善觀察所知果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實際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者。諸佛自體應更了知。應更斷滅
法界淨相者。謂此轉依無眾相故。極善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者。應是無常可思議法。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無二所顯
此不可思議性複有五種應知。一自性。二處所。三住。四一性異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轉依性即色離色不可思議。如是即受想行識離受想行識不可思議。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若即若離不可思議。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等。若即若離不可思議。若有若無等不可思議
處所者。此轉依性若在欲界若離欲界不可思議。若在色無色界若離色無色界不可思議。人間天上若在若離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若在若離不可思議
住者。謂此轉依住如是如是狀貌安樂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議住。有心住不可思議住。無心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聖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議
一性異性者。一切諸佛同處一無漏界中。一性異性不可思議
成立所作者。謂諸佛如來其性平等。智慧勢力威德平等。住無漏界依止轉依。為利一切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議。此複二因緣故不可思議應知。一以離言說義過言語道故不可思議。二以出世間義世無比故不可思議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種自在名為功用。何者為十。一壽自在。二心自在。三眾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願自在。七勝解自在。八神變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種變化名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現諸菩薩所行行變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同時顯現如來變化。三方便攝受聲聞變化。四為彼所調伏有情顯現一切獨覺變化。佛薄伽梵於此四種變化法中。十方世界無礙作用應知
轉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轉。二究竟轉。暫時轉者。謂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脫。諸佛如來化轉不息。究竟轉者。如無盡不可思議諸佛威德明轉。為諸有情作利益事。流轉不息故。滅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滅。二究竟滅。暫時滅者。於已成熟已解脫有情。諸佛如來暫時示現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滅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及所依苦。究竟永盡。應知。功德多種者。嗢拖南曰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虛方便行
論曰。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有五種殊特之法應知。何等為五。一於一切有情非有因緣而起親愛。二唯為利益諸有情故。常處流轉忍受大苦。三於多煩惱難調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足不思議威德。如是五法非餘有情所共有。故名為殊特
非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有五種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何等為五。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即為己樂。是故菩薩恒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涅槃過失功德。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恒誓受行處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而為說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已積集六波羅蜜多善根。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清淨意而施與之。又不期彼施果異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諸菩薩以他利益事即為自利益事。是故菩薩恒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應知。平等心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有情所有五種平等心。一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如為得大菩提故起大誓願。如是亦為利益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悲湣俱平等之心。三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如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菩薩摩訶薩於從眾緣已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達一有情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於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薩摩訶薩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於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於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於五種平等之心
利益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種相。應知。何等為五。一於違損事說正命法而引攝之。二於不隨順能饒益事說隨順法而引攝之。三無依苦惱貧匱無怙有情為作依怙而引攝之。四宣說趣於善趣之道而引攝之。五宣說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攝之
報恩者。謂菩薩摩訶薩於有恩有情所起於五種反報利益。何等為五。一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無依無怙苦惱貧匱者為作依怙。四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令自書寫佛所說法。及受持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