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仁義禮智信的玉家(已修改)(1 / 2)

尚書府的大門開的很早,吏部尚書玉老爺子最近公事繁忙,醜時就出門去了皇城。偌大的尚書府喧鬧了一陣子隨即又歸入寧靜,直到太陽露出地平線才漸漸又蘇醒過來。

尚書府的西南角有一處精致的院落,那裏住的是堂少爺玉智文一家。當那東升的旭日照耀到滿是修竹的院落的時候,玉智文夫婦已經端坐在花廳等著孩子們來請安了。

一如既往,先進來的是兒子玉信玖。半大的小子風風火火的闖進來,隨即一個跨步上前跪倒磕頭:“孩兒給父親大人、母親大人請安。”

含笑看著愛子的玉夫人安氏瞥見丈夫微微蹙起的眉頭,搶先應聲:“小九快起來,地上涼。莫不是一起身就過來了?元叔,小九用過早飯了嗎?”

跟在玉信玖身後的中年大叔站在門口躬身回答:“回少夫人,九哥兒洗漱了就過來了,說是不能讓少爺少夫人久等。”

安氏拉起兒子,欣喜的拍拍他的手,轉過身對丈夫笑:“小九真的長大了,知道心疼爹娘了。要不今兒就讓小九陪安寧一起吃,用了膳再去學堂不遲。”

玉智文斜了一眼站著還動來動去的兒子,微微頷首,算是同意了妻子的提議,放過了得了少兒多動症的長子。看見老爹眉頭舒展開來,知道逃過一劫的玉信玖悄悄鬆了口氣,但那眼珠子又開始滴溜溜的亂轉,一看就知道又開始想鬼主意了。

門外的腳步聲漸漸清晰,僵著一張臉的中年婦女抱著一個睡眼惺忪的女童出現在了眾人麵前。跨過門檻,老媽子放下女童給玉智文夫妻行禮,然後退到門口,和那位元叔各據一邊開始眼觀鼻鼻觀心。隻有三四歲的女童在失去依靠後迅速自己站穩,揉揉眼睛,看看上坐的父母,跪下磕頭“安寧給父親大人、母親大人請安。還有,哥哥早上好!”

玉夫人安氏聽著小人兒甜軟的聲音早就笑開了花,一把把女童摟在懷裏親了又親“早上天氣涼,過來怎麼不把披風披上。萬一要是著了涼,到時候可不許嫌藥苦。”

安寧咧著小嘴笑“娘親,湘嬤嬤有給我穿夾襖,在裏麵。所以一點都不冷的。”

安氏看看女兒身上的桃紅色夾襖,感激的望著僵著臉的老媽子“湘姨,還是您細心,安寧多虧有您照顧。”

僵著臉的老媽子一板一眼的答道“不敢當少夫人的謝,這是老身應該做的。”中年婦女投向安寧的眼神多了一絲柔和。

玉智文笑著起身接過妻子懷中的女兒,插嘴道:“夫人,湘姨,孩子們該用早膳了。一會兒還要去給叔父嬸娘請安。”

安氏點頭,吩咐丫鬟擺上膳食,一家人開始了溫馨的早餐。

趁著玉智文一家吃飯的空當,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幸福的一家子。話說“玉”這個姓在大梁帝國也是有名的大姓。玉氏老祖宗當年追隨太祖皇帝打天下,等到功成封賞的時候玉氏老祖宗自然也是收獲不菲,不僅被封為國公還執掌中書省,晚年更是成為太子太傅,教導輔佐了太宗皇帝。自然玉氏一門的榮耀也在太宗朝達到了巔峰。但玉氏老祖宗不愧是當年太祖皇帝也要時常問策的絕代人物,諸多玉氏子孫欣喜家族的繁盛的時候,他早就看破了玉氏一族繁華下的危機。

為了家族的延續,老祖宗激流勇退,帶著族人回到了家鄉河東道的洪桐縣(今山西省洪桐縣),京城就留下了在朝為官的大兒子。全麵退出官場的老祖宗給後人立下了規矩,玉氏的後人要進入官場必須通過科舉,不允許走別的路。且從孫子輩開始取名須用他親自定下的新的排行“仁義禮智信”。而後為了讓後人不忘居安思危的家訓,老祖宗隻傳下了五代的排行,也就是說如果玉氏後人不爭氣,那麼玉氏有可能就隻有五代的傳承或者連五代都沒有。

老祖宗這一招很是毒辣,因為關乎到家族的傳承,玉氏後代都是小心謹慎到了極點的。最終在磕磕碰碰中玉氏一族傳承到現在已經一百四五十年了,盡管最近幾十年來玉氏已然式微,漸漸退出了豪門望族的行列,但不管任誰都不敢輕視玉氏百年傳承積蓄下的力量。在天下讀書人眼裏,玉氏絕對是詩書傳家的典範,而在朝堂就算玉氏幾起幾落,仍然也是當權者需要禮遇的大家族。

一百多年的時間,玉氏的直係子孫已經傳到“信”字輩了,隻是玉氏一向人丁單薄,直係子孫的人數從來就不多。從玉氏老祖宗(第一代)開始算,玉氏主脈已經傳承了七代,而玉智文就是洪桐玉氏第六代的直係子孫。玉氏第五代直係隻有兄弟二人,哥哥玉禮軒(玉智文的父親)身為族長留守家鄉,弟弟玉禮轅參加科舉進入官場,拚搏二十年後現官居吏部尚書。弟弟混跡官場小二十年,以知天命的年紀到現在這個高度也算是不錯的了,況且玉禮轅並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物,所以對現在的生活他還是很滿意的,唯一的遺憾就是膝下隻有四個女兒沒有兒子。這幾年女兒出嫁後兩老膝下空虛的很,於是越發覺得應當有個兒子傳承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