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身體的變化
產褥期及其特征
胎兒出生後,胎盤自母體排出,但產婦的身體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複原。從胎盤娩出到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恢複或接近未孕狀態的時間需要大約42天,醫學上就把這段時間叫做產褥期,俗稱“月子”。月子坐得好不好,對女性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產褥期母體的情況會有很多變化,主要特點如下:
全身狀況
在產後的3~4天,乳房開始充盈,血管擴張,產婦會感覺脹痛,局部皮膚發熱,也會引起體溫短時間內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且24小時內恢複正常。如果產婦的體溫超過38℃或出現持續低熱,應請醫生檢查一下。
產後由於胎盤循環的停止,子宮縮小,再加上臥床休息,活動少,以及分娩後的情緒放鬆等原因,脈搏往往比較緩慢,但很有規律,每分鍾大約60~70次,於產後1周左右逐慚恢複正常。
子宮複舊
產後子宮圓而硬,宮底在腹部臍下一指,在腹部可觸摸到子宮體,以後逐漸恢複到非妊娠期的大小。宮底平均每天下降1~2厘米,產後10天進入骨盆,腹部不能觸及。子宮口關閉,到產後6周,子宮恢複到孕前大小,重50~60克。
子宮複舊的同時,會伴有陣發性的腹痛,尤其在最初的3~4天內。經產婦腹痛比較明顯,此為生理現象,一般持續3~4天自然消失,不需特殊處理。重者可作下腹部熱敷、按摩,也可應用適量的鎮靜止痛藥物,但必須排除胎盤、胎膜殘留或其他疾病。
惡露
惡露是指產後從陰道流出的排泄物。
出汗多
產婦產後汗腺的分泌活動增強,出汗多屬生理現象,出汗是排泄體內水分的主要方式。妊娠期母體內增加了很多水分,產後主要通過出汗排泄掉。這期間要注意防止受風、著涼,及時更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
乳房脹痛
這是產後乳腺分泌乳汁所致,一般24小時後會自行消退。
便秘和小便困難
產婦產後活動較少,容易發生便秘。這是分娩時膀胱受胎頭壓迫以及產後腹部肌肉鬆弛、腸蠕動減弱的緣故。
產後月經的恢複,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另外與母親是否哺乳,哺乳時間的長短以及母親的年齡諸方麵有關。
一般婦女在產後1個月以後,腦垂體對下丘腦所分泌激素的反應已經恢複正常,所以卵巢開始有新的卵泡生長、發育和成熟而發生排卵。大約在排卵後2周左右就來月經。
因此,不給嬰兒授乳的婦女,上述變化可能發生得早,在產後2~3個月就來正常月經。但也有少數婦女雖然授乳,仍可能排卵,在產後2~3個月也會有月經來潮。在分娩後2個月左右就來月經的約占18%~23%,大多數產婦於產後4~6個月來月經。
怎樣處理惡露
產褥期間的陰道排出物叫惡露。惡露中含有血液、壞死胎膜組織、細菌及黏液等等。
正常情況下,產後三四天內惡露量多,且顏色鮮紅(血性惡露);一周後,惡露顏色慢慢變淡(漿性惡露);兩周後,惡露變淡為黃色或白色(白惡露);大約產後三周左右,惡露淨止。
如果產後兩周,惡露仍然為血性,可能子宮複原不佳或是子宮內有胎膜或胎盤組織殘留。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不會發臭。如有腐臭味,時間過長,則是產生感染的征象。
惡露的處置應加以重視,如不注意衛生,會使陰道、子宮感染炎症。
惡露處置前應先洗手,要用消毒紙或藥棉,容易過敏的人也可以自己製作。將脫脂棉剪成5厘米大小,經過煮沸消毒後浸泡在2%的硼酸水或來蘇液中,或者浸泡在稀釋1000倍的消毒皂液中。隨之將消毒過的脫脂棉裝入帶蓋的容器中,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脫脂棉煮沸的時間隻需要5分鍾即可。
更換脫脂棉時應在排尿排便之後,一定要在洗過手之後進行。在擦拭便尿的時候,要由外陰部向肛門方向擦拭。如果相反進行的話,就會把肛門部位的雜菌帶入分娩後留下的外陰部的傷口中,有引起感染的可能。如果陰道或會陰有傷口,應特別注意避免從傷口處擦拭。
注意,同一張紙或藥棉不可使用兩次,每擦一次要更換一塊。
此外,要勤換衛生巾和內衣內褲,按醫囑服用子宮收縮劑和坐盆等,保持會陰的清潔。
當發生產褥感染時,惡露可能有臭味,顏色不是正常的血性或漿液性,而呈土褐色,並且混濁、汙穢。子宮底部可有輕度壓痛,子宮比較軟,複原差,體溫常略有升高,脈稍快。這時就要考慮是厭氧菌感染,多半是厭氧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診斷確立後,必須及早治療,控製炎症,以防感染擴散。
如果產後較長時間惡露仍為血性、量多,伴有惡臭味,有時隨血排出爛肉樣的東西或者胎膜樣物,子宮複原很差,這時要考慮子宮內可能有胎盤或胎膜殘留。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不可疏忽或拖延,因隨時都有大出血的可能。
產後怎樣護理會陰部
產後會陰部可因分娩時先露的壓迫及助產的操作,局部發生輕度的充血、水腫,或有會陰部的裂傷或側切傷口。而會陰部因其解剖特點很容易被尿液、大便及惡露汙染,如不注意清潔衛生,易引起產褥感染,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所以會陰部的護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