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嚴士凡:《秩序與繁榮——關於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0.賀雪峰:《新鄉土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61.朱新山:《鄉村社會結構變動與組織重構》,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62.孟雷:《從晏陽初到溫鐵軍》,華夏出版社,2005。
63.吳敏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農民》,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64.胡新民:《城市發展與鄉村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5.趙汀陽:《沒有世界觀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6.吳毅:《小鎮喧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7.閻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五、論文
1.蘇寧、姚國忠、張家釗:《西方影視文化東漸及其對策研究》,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6期。
2.黃湘蓮:《公民社會、公民性與公民文化建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3.包心鑒:《論現代民主政治發展中的主體意識》,《求索》,1989年第3期。
4.鄧大才:《在社會化中研究鄉村》,《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5期。
5.常國良、薑彩麗:《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9年第4期。
6.羅明:《學習陶行知,辦好鄉村教育》,《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7.魏晨:《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以徐州地區為例》,《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12期。
8.喬曉光:《關於農耕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9.浦永春:《從家族的觀點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10.周明寶:《城市滯留型青年農民工的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社會學》,2004年第5期。
11.彭遠春:《論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對武漢市楊園社區餐飲服務員的調查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12.康來雲:《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民價值觀變遷的曆史軌跡和未來走向》,《學習論壇》,2008年第9期。
13.唐魁玉、張妍:《社會變遷理論視野下的人民生活——以30年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變遷為中心》,《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4.胡旭晟:《理性批判·理想主義》,《比較法研究》,1994年第3~4期。
15.衣俊卿:《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關於發展哲學的核心問題的思考》,《哲學動態》,2000年第3期。
16.馬長安:《新教材建設中的鄉村文化》,《語文建設》,2007年第7~8期。
17.石中英:《本土知識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18.郭琰:《文化寬容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理論月刊》,2008年第12期。
19.胡重明、馬飛煒:《離散與聚合:社會變遷中的桃源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第4期。
20.金耀基:《論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21.黃永林:《論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代與傳統》,《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22.孟軻:《略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麵臨的時代挑戰與科學應對》,《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3.王桂蘭:《論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理念更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4.王曉升:《強化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主導地位的幾個策略問題》,《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6期。
25.胡亞玲:《論社會變遷中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6.唐鬆林:《城鄉教師平等對話的可能性思考》,《教師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7.劉旭東:《對教師“去理論化”現象的思考》,《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