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帝王的名諱(1 / 1)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大家聽聽此等言論,便知道古代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乃是上天之子,一國之君,萬民皆為天子臣民,理所應當為君效命,這鐵一般的觀念,在古代幾乎無人敢質疑。

而皇帝的姓氏就更不足為外人道了,皇帝的姓氏為何如此神秘?就連皇帝的母親甚至都不敢直接對皇帝稱名道姓。這是為何?

要理解這個,就必須知道古代的避諱,避諱一般是指對尊長的稱呼即行為上的約束,大約起於周朝,天下就開始漸漸避諱,盛於唐宋,天下對皇帝名諱,甚至到了閉口不言的境界,甚至詩詞中都盡量避開皇帝名諱,用近義詞來代替。

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曆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還有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後,為避名諱,觀世音菩薩,改名觀音菩薩。玄武門因清聖祖康熙爺登基,改名為神武門,為的也是避康熙爺的名諱,因為康熙名為愛新覺羅·玄燁,他“玄”別的地方就不能“玄”了。臣子等更是不敢提及此字。

為何古代對名諱要如此的嚴謹?尤其是君王?這是為了保證皇權的獨立性,譬如“朕”這一詞,從始皇帝開始,天下唯此一人敢稱“朕”,此前先秦時期,人人皆稱朕,屈原就時常如此稱呼,但至嬴政之後,隻要再稱“朕”者,一律視為謀反。

那在當時應該如何稱呼皇帝呢?此處以清朝為例,因為比較特殊,清朝官員一般稱呼皇帝為“皇上”,譯為眾人之上的意思,而清朝的滿族官員要自稱奴才,漢族官員則稱“臣”,妃嬪(嬪以上)對皇帝要稱“臣妾”,貴人以下稱“妾身”,因為皇帝與妃子雖名為夫妻,實為君臣。太後直呼皇上為“皇帝”(見溥儀《我的前半生》)。

古代可直接稱呼皇帝的年號,如康熙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以康熙計年,直接稱呼康熙即可,這就是為何我們熟悉康熙,雍正,乾隆多一點,而對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弘曆,稍微陌生的原因。

名字對一個人很重要,對一個君主來說,就不言而喻了,甚至到了今天,你都不敢直呼你父親的名字,對爺爺或者外公甚至都不知道叫什麼,這就是古時候不知不覺傳來的規矩,好與不好,你自己覺得。

聊到這,相信你大概了解了為什麼你記住的太後是慈禧太後,而不是葉赫那拉·杏貞。為什麼皇帝要叫皇上,什麼官員隻能稱“臣”,什麼官員必須稱“奴才”。

皇權發展成這樣,固然有他的原因,而作為一個享受眾多特權的皇帝,你認為他真的很輕鬆嗎?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