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星球》作者:[美]彼得·柯拉比斯蒂芬·埃德
楊渝坪譯
國際在線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20日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局和英國生物學界的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擬出了兩個可能在銀河係中存在的外星天體——它們分別被命名為“達爾文四號”和“藍月亮”。模擬結果顯示,這樣的行星如同“第二地球”,上麵完全有條件孕育外星生命!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2006年5月30日播出的特別節目《外星生物》中,首次披露了科學家眼中的“外星生物”是什麼模樣。
電影《星球大戰》製作人喬治·盧卡斯說:“很難想象,真的。如有外星生物的存在,他們是智慧生物嗎?我不清楚,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具有人工智能的無人探測器,也許能在太陽係之外的行星上找到生命。加來道雄——紐約城市大學物理家說:“2014年,在不可思議的那年裏。地球上的一個行星探測器將進入軌道。它的明確的任務是找到圍繞其他恒星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的存在證據,也許有500個。愛因斯坦認為:宇宙間,速度是有極限的,大自然之母就像是警察一樣,她監督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現在,離地球最近的恒星距離為4光年。而馮·布朗以五分之一光速要飛行將近42年才能到達‘達爾文四號’”。
蒙大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傑克·洪勒說:“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某些行星上某個地方,可以找到像我們這樣的多細胞生物。”
《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說:“地球上的生命一定是自然產生的。因此,生命在宇宙其他地方自然出現,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現在,我們去進行一次虛擬的太空旅行,我們要去的行星名叫“達爾文四號”。生命在這裏真的是充滿驚奇。
“達爾文四號”:血肉動物以太陽能量為食
一艘名叫馮·布朗的星際太空船離開地球前往距地球6.5光年的行星。這是需要花幾十年才能完成的探索任務,給我們提出了技術上的挑戰!一個由頂尖科學家及工程師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虛擬了一次到達“達爾文四號”的探索行動。它是一個名叫達爾文的雙星係統的第四顆行星。探測器相當於一個核潛艇,飛行速度約為每秒6萬公裏,也就是光速的五分之一。當它首次抵達該星時候,它的首要任務是通過激光束向地球發射數字信息。即使使用光速傳播布朗號發射的信息,也需要6年半時間才能到達地球。然後將圍繞行星旋轉繪製整個行星地圖,發回該行星的詳細地貌圖。通過圍繞該星球轉的太空望遠鏡不斷發回的紅外線和照片顯示,赤道附近有綿延的山脈。
地點:達爾文星係
離恒星距離剛剛好,使得液態水能存在於該行星的表麵。“達爾文四號”沒有海洋,隻有小麵積的藍色水域。
探測衛星在分析了數千張照片後,選擇出了最合適的著陸地點,並把巴爾布亞探測器送到陸地表麵。成為我們第一個派到原始的外星球的使者,但探測器在上空爆炸了——這種情況早已在科學家的預料之中。布朗號上有兩個探測器,2號探測器“達芬奇”被發射到“達爾文四號”行星。“達芬奇”的昵稱叫“尼奧”,它有一個雙生探測器叫“艾薩克·牛頓”,昵稱“艾奇”。
著陸後,探測到地表溫度是華氏70度。“達爾文四號”的表麵大氣比地球厚,所以設計探測器的時候考慮到這點,要了解這點隻有觀測該行星的光譜,觀測行星內部的氧氣的分布,那裏的氧氣分布遠遠超過了地球。“達爾文四號”行星的大氣充滿了水蒸氣,它可以免費提供豐富的氫。尼奧將其轉化後,充滿自己背上的一個巨大的袋子。袋子上麵覆蓋著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當電池板裏的藻類植物從“達爾文四號”行星的兩個太陽那裏吸收能量時,電池板變成了綠色。尼奧必須先找到同時著陸的雙生探測器艾奇,雖然它們外形酷似但它們的智能卻不相同,艾奇有強烈安全意識。尼奧好奇心強,喜歡冒險。它們的智力相當於4歲大的小孩,它們放出蜘蛛狀的小探測器,以避免讓自己進入太狹窄或太危險的地方。然後它們再把收集的數據傳回馮·布朗號分析。它們還發射了飛碟狀的小型探測儀到空中,隨時回收、充電,通過傳回的數據了解“達爾文四號”上詭異多變的天氣並發出預警。
一旦艾奇或尼奧碰到智能生命,它們便會發出自己的全息名片。
1.暴龍大小的食肉動物——箭舌
尼奧的第一個探測地點是一個布滿高大神秘的葫蘆狀植物的地方。這些葫蘆高約14層樓,它們的根係像高蹺一樣圍成一個矩陣。
“達爾文四號”上的生命形式各種各樣,其中一種生命形式與暴龍大小相當。不過它不是在對尼奧或艾奇咆哮,而是在發出單波的聲納,科學家為它取名為“箭舌”。它是一種巨大的食肉動物。“達爾文四號”上的陸棲食肉動物中,它是體積最大的。箭舌視力極差,它通過聲納係統能夠準確地判斷自己的位置。箭舌在了解到探測器對它沒威脅之後,朝一頭食草動物回旋者而去。
箭舌檔案
箭舌強壯有力、布滿肌肉的大腿提供了箭舌在捕獵時的爆發力和速度。
箭舌的尾部可以讓它在奔跑的時候保持平衡。
箭舌和“達爾文四號”上的其他捕食者一樣,它的舌頭是液體吸管,它可以運用它肌肉發達的舌頭(長26英尺)舔食,上麵布滿鋸齒,它在攻擊時候先將舌頭插入獵物體內,將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讓獵物從體內被消化,然後再慢慢享用多汁的美味大餐。
2.樹幹吮吸者
在探測的第15天,尼奧和艾奇分頭行動,一個負責探測更大的動物,一個負責探測行星上的植物。艾奇正在探索一片小型孤立的樹林,地麵被球狀植物覆蓋,部分是海綿狀物質,部分是毒素。艾奇靠近名為“達爾文番茄”的巨型真菌。然後,艾奇的傳感器突然把它引向天空,看到一種飛行的奇特生物,這些生物叫“樹幹吮吸者”,它們從堅硬的外層樹殼下麵的營養豐富的樹層中吮吸養分。它們類似於地球上的啄木鳥,它們能飛,能落在樹幹上。吮吸樹汁時,它們用尾巴支撐著自己。樹幹吮吸者有鋒利的利爪,可以讓它牢牢地抓住樹幹,它的小蝠翼讓它成為樹林裏的飛翔高手。
3.囊角和群居的“安”
尼奧接到命令前去另一處探測。當它抵達時,發現這裏有大批活動著的、一種叫做“安”的動物。它們活動的時候發出巨大的聲響。“安”有肺和氣孔,在身體兩側還有氣囊,也可以呼吸。安這個名字得名於它們呼吸時發出的聲音。像地球上的野牛一樣,安也喜歡爭強好鬥,也許是為了爭奪群體的支配權而打鬥的。安是一種喜歡群居性的動物。這與地球上的動物有相似的進化曆程。猶他州地質勘探中心的古生物家詹姆斯·柯克蘭聲稱:“這些動物彼此互動,通過一些複雜的方式,也許是為了建立群體內的進食順序,盡管現在我們還不能確定,安群中哪些是雄性,哪些是雌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看到的,與地球上的群居動物中的雄性為了雌性爭鬥的情形十分相似。”
某種東西使這群動物像見了鬼似的四處逃竄。尼奧覺察到附近有動靜,但是它無法確定目標的方位,它的傳感器同時向所有方向掃描,最新的信息來自尼奧的話筒,兩隻“囊角”在打鬥,各自展示自己發光的鹿角,為了把對手嚇跑,也許是它們決鬥的喧嘩把安嚇跑的。詹姆斯·柯克蘭聲稱:“它們在展示一些我們期望會看到的特征,就是在競爭中使用的特征,我們看到它們角鬥,並用帶有囊的茸角進行交流。”尼奧是這麼理解這種反複的怒吼,那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尼奧向囊角展示出地球的溝通屏幕,但是如果囊角想說什麼,很可能是叫尼奧滾開。在這時尼奧感覺到一陣騷動,“囊角”突然轉身跑開了,這時尼奧在“達爾文四號”星球上失去了聯絡。
4.森林吸血鬼——劍腕
艾奇還在繼續尋找,它發現了一片新的樹林,這是達爾文行星上海洋蒸發後的痕跡。在艾奇掃描這個區域的時候,它發現了新的物種潛伏在班皮樹高高的枝頭上,科學家稱之為劍腕。當艾奇發射了一個探測攝像飛碟後,劍腕機警地做出回應,一下就將探測飛碟撕扯成兩半。劍腕的前肢深深地插入了樹中,以致營養豐富的樹汁都流出了表麵。艾奇的程序不允許它接近如此有攻擊性的動物。加州理工大學生物學家大衛·莫瑞額提認為:“劍腕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種十分巨大的螳螂,它的附肢結構讓我們想起螳螂的四肢,盡管劍腕是用它們來爬樹,以滑翔的方式移動也十分有趣,它們體下的隔膜看上去很小卻可以產生上升力讓它們滑行。我們必須記住,‘達爾文四號’行星的地心引力比地球的小。我們也必須記住,它們是在更厚的大氣層中滑翔,因此那裏的動力學和地球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