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一轉眼又是兩年過去了。
兩個小娃娃一晃也三個年頭了,兄妹倆長得並不像,但那小顏值麼,見到過的,都抱著不撒手。
楚瑾年這輩子最愛的當然是娃兒他娘,第二就是娃兒們了。
不像有的喜歡吃醋的老父親,連娃的醋都吃。
他不會這樣。
娃兒他娘和娃兒們都是他的心肝肉!疼都疼不夠,哪有那麼閑心去吃醋?
因為娃兒們還小,蘇茵茵生了他們後,就和楚瑾年一直留在了京都。
孩子們的祖母崔氏也一直留在了京都,本來見到兒子這麼會帶娃,她打算再去西北的。
可實在是舍不得寶貝大孫子大孫女,就幹脆也留在了京都。
而楚大老爺在寶貝大孫子和大孫女出生後不久,將他名下所有的產業都送給楚瑾年了。
言明是給他的嫡孫嫡孫女的,讓兒子以後平均分給孫子孫女們。
而他自己則上大寧朝四大名道觀之一的澹台觀做了道士。
自此,拋卻紅塵,一心向道去了。
如此,也算是這位大老爺好的歸宿了。
孩子們稍微大一些的時候,蘇茵茵就經常帶孩子們回娘家串門。
兩個娃娃太受歡迎,經常被這個舅舅留宿,那個舅母抱著不給放回家。
因此蘇茵茵在娘家常住的次數也不少。
蘇家的年輕一代都成了生娃的主力軍,年輕一代的女眷們都在家帶娃。
生意都顧不得了。
好在蘇家這些年積累的人才眾多,手底下有的是能幹之人,生意上的事不用擔心。
但老一輩的,像是蘇阿娘,蘇大伯娘這些人,倒是有了她們自己的事。
原因是起始於去年。
去年開春後,江中流域發了大水災,受災人數足有幾百萬之巨。
朝廷反應很快,立即派了工部高官—時年任命為工部左侍郎的蘇二哥奔赴江中去賑災。
蘇家和秦家聯手捐錢捐物積極響應朝廷的賑災計劃。
在朝廷和民間的力量下,結果已經是非常好了。
蘇二哥賑災成功後,回京立刻被升了戶部尚書,成為大寧朝曆史上最年輕的戶部尚書,沒有之一!
但即便結果是非常好的,但不少受災的災民們拖家帶口的逃到京都,隻為了京都能討到一口飯吃。
所以那段時日,京都的災民特別多。
朝廷和民間都開展了施粥散藥的善舉,但這些身體強健又不回鄉或者無法回鄉的災民們總要找個工做做,好養活他們和他們的家人。
光靠京都那些權貴和官宦之家買下一些人當奴作婢也不是事。
畢竟有些人不願意為奴為婢,且人數也太多了。
還是蘇四堂哥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在京都開辦女子技工學堂,和男子技工學堂。
女子學堂可以學的有整理收納,有針織女紅,有紡織種植……
男子學堂能學的手藝就多了。
於是蘇家這邊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在京都開了男女兩家學堂。
一開始沒有師傅,都是蘇家自己出人當師傅的。
比如蘇大伯娘整理收納能力是一絕,她就教這科。
蘇阿娘教女紅針織順帶教認字,蘇大嫂和彎彎偶爾去教算學和繪畫。
繪畫並不是沒用的技能,刺繡就用得到。
蘇三嬸和蘇二堂嫂教烹飪。
蘇四嬸和月月,然然,彤彤幾個負責教種植。
蘇五嬸和蘇三堂嫂教養殖……
幾個月後,就見到成果了。
從蘇家女子學堂走出去的女工們大受京都各權貴之家和各行各業歡迎。
男子學堂走出來的工匠,連朝廷的工部和戶部都搶著去要人。
往往一屆學生還未畢業,就已經提前被搶了一空……
再到後麵,蘇家舉辦的女子技工學堂和男子技工學堂因為有太多慕名的人前來學習,隻能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