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鷹”雄本色——要做就做到最優秀(1)(1 / 3)

鷹永遠是天空的寵兒

鷹廣泛地分布在全球的大陸地區,從北美到南美,從沙漠到森林、沼澤,從海邊到高原、丘陵,到處都是雄鷹飛翔的身影。寒冷、饑餓、疾病,甚至人類的屠殺,都沒能讓這個頑強的生靈退縮,一旦環境改變,鷹往往是最先做出反應的動物。正因為這種超強的適應性,才使雄鷹成為動物界的強者,天空的寵兒。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當中已經明確地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念,凡是在自然界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在這一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的優勝者。

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人類世界中同樣適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淘汰史,經曆了優勝劣汰,最終唯有強者才能得以立足。

要做就做最強者,對於每個渴望獲得成功的人來說,這份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這也是他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一個人連這份信念都沒有,恐怕真的會連生存都會出現問題。比如,一群人同時到一家公司工作,他們的能力都相似,現實的情況是,往往那些最有企圖心的人,他們會通過更多的努力去提升自我,他們也最容易受到重視。

做最優秀的自己,我們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改變自己,而不是逆來順受。很多人錯誤地以為,逆來順受就是對環境的適應,這是絕對錯誤的一種想法。對環境適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而逆來順受隻會讓你成為環境當中最底層的弱者。

當環境改變,尤其是向壞的方麵變化的時候,一方麵,我們不能逆來順受,當做什麼也沒發生;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怨天尤人,讓失望與憤怒衝昏頭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我們用自己樂觀的精神,不斷去適應新崗位、新環境,同時也是在麵對新的機遇,在變化中尋找走向成功的機會。

卡加隆是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某區域經理。正當他事業上一帆風順、業績蒸蒸日上之際,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有將近100/3的人被解聘。他雖然幸運地保住了飯碗,但卻丟掉了經理的職位。卡加隆很是痛苦了一段時間,他甚至考慮過轉行做飲食方麵的生意。但值得慶幸的是,最後他沒有被環境變化導致的挫折所壓倒。降級後的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要做到最好。他逐漸適應了新環境,並且更加努力地工作。幾個月後,他重新被提升為該地區的銷售經理。

優秀與平庸的區別往往就在於一念之間,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做最優秀的人。比爾·蓋茨說:“每一次新的變革都迫使某一行業的所有企業改變戰略,以適應變革。”成為最優秀的軟件公司,微軟公司才會成為全球最成功的企業之一。

人類自古至今,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之中,一個人要在職場中生存和發展,就要有雄鷹一樣的競爭意識,就要有一種比對手做得更好的意識。

一味埋頭趕路而絲毫不顧及其他對手情況,缺乏在社會上立足的競爭意識,則很可能會成為一同起跑的落伍者。隻有經過曆練,才能成為真正的雄鷹,才能翱翔於藍天之中。職場中的人也隻有經過磨煉,才能成為優秀員工,成功從來就不會輕而易舉地來到你身邊。

人們對鄧亞萍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回顧鄧亞萍的成功之路,我們收獲的也許不僅僅是感動與佩服,更應該從她的成長中學習更多。

身高僅1.55米的鄧亞萍手腳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憑著苦練,以罕見的速度,無所畏懼的膽色和頑強拚搏的精神,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

鄧亞萍的出色成就,改變了世界乒乒壇隻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在輝煌成果的背後,是鄧亞萍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艱辛與努力。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裏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在隊裏練習全台單麵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麵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

當鄧亞萍開始求學之路時,擺在她麵前的並不是平坦之途。剛到清華大學外語係報到時,26個英文字母都要費盡心思才能寫出來。為了在求學之路上不遜於其他人,鄧亞萍把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經常學習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時,一邊走路一邊看書。鄧亞萍不斷要求自己,做作業也要和完成訓練課一樣,毫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