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家庭,把握婚姻中的舍與得(3)(1 / 2)

逢年過節,也不要忘了給公婆做些可口飯菜。冬去春來,要記得關心公婆的衣著穿戴。如果媳婦主管家務、掌握開支,就要讓公婆了解經濟收入及開支情況,經濟公開,以免產生誤會。婆婆年紀大了,幹活吃力,媳婦要盡量多承擔些家務勞動,以減輕婆婆的勞累。就算不跟婆婆住一起,也要抽空常去探望老人家。如此合格的媳婦,恐怕沒有一個婆婆不喜歡。

放開攙扶的雙手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母往往感覺束手無策。其實“束手”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該孩子完成的任務,就讓孩子去麵對。路畢竟是孩子自己的,放開攙扶的雙手吧,孩子摔一兩跤沒關係,隻有今天學會了走,明天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健步如飛。

現實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對子女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不放心讓他們獨自去麵對生活。然而,生活自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風風雨雨的人生路上,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假如父母大事小事都越俎代庖,那孩子如何能磨煉出堅強意誌,如何能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抗挫折精神呢?

有這樣一篇報道,開學第一天,某小學一男生提出想走10分鍾路和同學結伴到學校,其父不同意,非要自己開車送他上學。到了學校門口,父親目送兒子入校,直到背影消失才開車離去。

此類現象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如孩子值日、學校有遠足活動等,家長們通常都是前呼後擁,多方配合……這都反映出一些家長不願讓孩子吃苦的心態。人們時常感歎如今的孩子充滿嬌驕二氣,沒有應付困難的能力,沒有承擔困難的心理素質,更沒有“跌倒一百次,還要一百零一次站起”的抗挫折精神。其實原因不在孩子,而在家長的這種保姆式的做法。

楊先生中年得子,高興萬分,對孩子是捧在手裏怕摔著,含在嘴裏怕化了,一步也不讓孩子自己走。孩子走一步,他就牽一步,而且總是要求愛人也牽著。自然,兩人都覺得這樣子最好不過了。

再後來,他不讓孩子亂跑,怕被風吹冷,怕被太陽曬黑。他們不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帶壞了,或者被傳染上疾病。他們不讓孩子唱,也不讓孩子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幹什麼,不用說大家也能想到。

在富足的今天,確實沒有必要讓孩子去經受先輩們所經曆過的種種苦難,但是,生活中的某些困難是孩子難得的鍛煉機會。隻有在風吹雨打中,這些幼苗才能知道什麼是困難、什麼叫逆境,才懂得奮發向上、自強不息。隻有鼓勵孩子衝破阻力,才能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如果我們硬要去剝奪孩子們這樣的鍛煉機會和權利,那無疑是在粉碎自己“望子成龍”的願望。

當然,光嘴上教育不行,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時刻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影響孩子。另外,還要適當地灌輸“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識,放手讓孩子學著做事。

關先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發現自己的女兒做事非常沒有條理,常常是亂放東西,用的時候又拚命地找。為了讓女兒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關先生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有一天,關先生對女兒說:“一個人如果愛好收藏,他就會感到很快樂。”女兒有些懷疑地看著關先生,說:“是嗎?那應該收藏一些什麼呢?”關先生說:“什麼都可以,比如你喜歡畫畫,那就可以收藏各種美術作品。”女兒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誰知,關先生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女兒有些納悶了,問道:“怎麼不容易?”關先生說:“‘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然後,關先生就給女兒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藏書條理化的方法“資料十進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就是把所有的資料由粗到細分成類、綱、項、目4個層次,每一層次以0到9為記號分成10等份。這樣,全部資料便可分得更有條理了。

在關先生的指導下,他的女兒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下,並且把經常要使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如此一來,她就做到了心中有數,在尋找圖書的時候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在關先生的指導下,女兒養成了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固然重要,但父母不能指望孩子一朝一夕就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不妨來點小懲罰。如寶寶上幼兒園,忘了帶手帕和繪畫用具,家長不要為他“雪中送炭”,要讓他切身感受丟三落四造成的困擾。這樣,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懂得多長個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