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兩個人感到好笑,心想:“這僧人真蠢,挖出了黃金卻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後,他們問道:“你是在哪裏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僧人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快告訴我們黃金在哪裏!”
僧人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個人跑進樹林,果然發現了黃金。好大的一壇子黃金!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再說吧。這樣,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等半夜時,我們再把黃金運回去。”於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回去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後在他的飯裏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進樹林,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後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了。然後,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裏就像火燒一樣地疼,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話,這東西原來真的會吃人。
如果沒有這壇金子,兩個好朋友可能會一生交好,每天傍晚在林中散步,享受著生活的美好。金子引出了兩個人的貪欲,使得兩個人反目成仇,對朋友痛下毒手。人常常會因為貪婪而犯傻,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來。俗話說得好:“貪心不足蛇吞象。”
貪婪是可怕的,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俄國詩人普希金曾經寫過一個童話故事,名字叫做“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假如老太太的欲望能適可而止,那也不至於落到隻剩下破房子和破木盆的境地。我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不要讓貪婪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甚至侵蝕了我們的心靈。如果懂得放下貪婪,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幸福,我們的心中也會充滿美好。
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欲望與生俱來,人人都有。做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一味地想著滿足自己,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欲望所役。幸福是知足,不是滿足;幸福是需要,而不是想要。隻有明白你所需要的,節製你所想要的,才能達到知足常樂的境界。
知足,是對欲望的一種理性的審視;滿足,是對欲望溝壑的無休止填充。隻有學會知足、放下滿足,才能正視人生。欲望越多,人往往就越貪婪,越容易導致災禍。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堂堂正正,就必須扶正去邪、揚公抑私,這就先要學會知足,控製好自己的欲望。
對知足常樂,俄國作家契訶夫有深刻的體會,“為了讓內心不斷地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假如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要歡歡喜喜的,因為你不是滿口牙都痛。假如你手上紮了一根刺,那你就要高興地喊一聲:‘幸虧不是紮在眼睛裏!’”細細品味這段話,的確蘊涵著深邃的人生哲理。
美國人艾迪·雷根伯克在探險時,和他的同伴迷失在浩瀚的太平洋裏,他們毫無希望地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艾迪說:“從那次經驗裏,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假如你有足夠的新鮮的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那你就絕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了。”
在他浴室的鏡子上,貼著這樣幾句話,以便讓他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時候都能看到:
“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假如一個人能經常知足,他就會感受到幸福;假如一個人能不計較得失,他就會感到一切如意。其實,人生不必奢望擁有太多,隻需要一縷陽光、一片綠葉,傾聽花開的聲音,品讀人生的淡然,落霞孤鶩,野舟橫渡,就已經很幸福了。幸福是什麼?就是你餓了,手裏有一個肉包子。
有一對姐妹,姐姐嫁給了有錢的大老板,而妹妹嫁給了清貧的教書先生。兩年後,姐妹倆同時回到了娘家。姐姐衣著華麗,出手闊綽,但卻掩蓋不住內心的淒涼;妹妹衣著樸素淡雅,但笑容卻溫暖陽光,渾身散發著幸福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