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更迭興廢,使無數繁華一時的大都市隨著歲月流逝而灰飛煙滅,讓後人無跡可考。在中國北方,有一座古城卻幸運地保存下來,留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建築和完整的文化遺產,這就是北京。“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隻有北京是曆經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
距今50萬年前居住在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猿人,是形成中國古代中原民族的最早族源。元代時忽必烈在此興建宮殿,修築城池,開鑿運河,正式建都,號稱“大都”。13世紀的大都在當時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明代建立之始,改北平為北京,成為今天北京的基本格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北京曆史的新篇章。從此,北京古老的長城、金碧輝煌的殿宇、風光秀麗的園林等,不再是皇家禁苑,而成為人民大眾的遊覽勝地。北京古跡之多、園林之秀、山水之勝飲譽中外。這裏有以明十三陵、房山金陵、大葆台漢墓為代表的封建帝王陵墓;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董家林商周遺址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以盧溝橋、宛平為代表的革命遺址;被譽為“燕京八景”的盧溝曉月、瓊島春蔭、金台夕照、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薊門煙樹、居庸疊翠和西山晴雪,更是早已聞名天下……
8個世紀800年。中國的政治、文化逐漸卸下重甲,一步一步惜別杭州、西安、洛陽、開封、南京,踏上風火輪駛向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這座莊嚴肅穆的紫禁城。
在曆史老人麵前,人類永遠是一個嬰孩。這群嬰孩終竟會成為一個旅者去撫摸這古老都城的累累傷痕。
明永樂大帝朱棣,手執玉璽,從南京遷都北平,第一道詔書把北平改為北京,在元朝的廢墟上沉沉放上龍椅,用朱紅大筆指點乾坤。明清兩代的皇宮便在故宮定位了,一個接一個的皇帝在這裏發號施令了。處於中天且位置永恒不變的紫微星在眾星的環繞之下朗朗熠光,皇帝們應效天帝的居位把自己所屬之所辟為禁地,理所當然的戒備森嚴了。
好大的一個故宮,好濃的宮廷氣息,南北中軸線上的午門、端門、承天門之間的禦道外側,東建祭祀祖先的太廟,西建祭祀土地和五穀的社稷壇。一切都是皇權的象征,中軸上線前朝的三大殿,仿佛還映現著皇帝登基、頒發詔書、命將出征授印及文武百官朝賀的光影,一方八麵威風,一方誠惶誠恐,曆史的重頭戲不斷地在這裏重演,皇權滾動著曆史,曆史包裝著皇權,帝王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的曆史潮音在奉天殿內回響,皇帝統治偉大帝國的氣概隨著豪放高昂的建築張示無遺。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占據了故宮最主要的空間,它們以其宏偉的規模、威嚴的氣勢、豪華的裝飾和神秘的色彩,成為故宮最突出的建築群。
故宮在利用建築群體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聖方麵,可謂是登峰造極了。它所能達到的深遠和寬廣,組織的複雜和嚴謹,勝過世界上任何建築。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彼得堡的冬宮、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英國的白金漢宮、日本東京的皇宮等,就建築而言,都隻能略居次席了。世界聞名的古國巴比倫的宮殿早已灰飛煙滅,古希臘、羅馬的宮殿早已殘磚斷垣,埃及、印度的宮殿已是麵目全非,隻有北京的故宮還在展示著曆史王朝的畫卷。
故宮強調了人間皇權的至高無尚,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絕對分離,寬廣的庭院中難尋一草一木,後宮的幾處花園隻是一種無力的點綴。將筆須觸摸天壇吧!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位於正陽門外東側。這裏有一望無際的林海,有花香四溢的寬闊的空間,寬鬆和諧的氣氛,也會釋脫古代帝王將相的身心。碩大的空間僅布置了圜丘、祈年殿、齋舍和神樂署等四組建築,隻占總麵積的1/20。登上祭壇中央,仰望青天,放眼四方,漸生立於乾坤之間被天地包容,放眼四海之中與天地一體的感慨。祭祀天帝以求五穀豐登肯定是天子們的願望,把盞收風、放舟江湖,到東籬采菊,去雪嶺尋梅,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可否是無有向由的天子的真實祈求?
如果今天的圓明園和100多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曾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占地340多公頃,它的陸上建築麵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麵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麵,眾星拱月般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其造園藝術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萬園之園”。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鋒夕照,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等。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在方河裏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便可欣賞萬裏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曆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曆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鍾鼎寶器、金銀珠寶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新近修複的圓明園一景萬花陣,位於園的東北部,由無數回環曲折的矮牆組成,人行其間,縱橫阻隔,難於找到出口,所以也叫迷宮。
遺憾的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搶劫三天。這群貪婪凶殘的強盜,把園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動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毀壞。英國《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從北京發回的通訊寫到:“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入皇宮的宮殿後,誰也不知該拿什麼東西。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玉的時鍾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琅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一個名為赫裏斯的英國軍官,第一次搶到一個縷金花盆,盆中栽著一株高1英尺的黃金樹,樹上掛著以紅玉為核心的藍寶石果子。他將這個金花盆和其他寶物,裝了7大筐,歸為己有。第二次,他又搶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寶物。10月11日,英國侵略者又組織了一支1200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的龐大搶劫隊,再次洗劫圓明園。10月18日清晨,英國騎兵團3500人,開進圓明園,手執火把,到處縱火。據當時記載:“傾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了一縷縷的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收藏著的曆代富有皇家風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園中的建築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隻剩殘垣斷壁,給人以無限遐想與沉思。當你在廢墟中徘徊,仿佛又看見那金碧輝煌的昨天,宮裝的婦人、道貌岸然的貴族王公,當命運的手使他們意識到人間的特權也無法改變他們對自己命運的無奈時,他們是否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站在夕陽下的圓明園,有些東西已經在靈魂的深處打下烙印,和我們的血液一起流淌。或許平凡的日子裏我們已經忘卻,而一旦有些什麼,它就會浮現出我們的心海。正如同對情人刻骨的思念,永遠不會提起,可是一生也難以忘卻。
京都——日本古城
隻有京都的情感才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情感,隻有京都的風韻才是日本的風韻。感覺中的京都宛如一個沉浸在往事中的思婦,美麗而又幽怨。不論去嵐山、去金閣寺、去平安神宮、去清水寺,還是徜徉在典雅別致的街景之中,你都會有一種恍如夢境的不真實的感覺。
京都是日本一座幽雅秀麗、曆史悠久的傳統文明古城,日本文化藝術的搖籃和著名的觀光城市。
京都市古稱平安京。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從山城長岡(即今京都市西郊)遷到這裏,到1869年明治政府遷到東京,京都作為日本國都先後達1075年之久,故有“千年古都”之稱。桓武天皇當年遷都至此,希望能獲得平安吉利,故名“平安京”。又因京都位於東京的西麵,遷都東京後,凡天皇登基、國家大典均在此紫宸殿內舉行,所以就有了“西京”的稱呼。現為京都城首府所在地。
隻有京都的情感才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情感,隻有京都的風韻才是日本的風韻。感覺中的京都宛如一個沉浸在往事中的思婦,美麗而又幽怨。不論去嵐山、去金閣寺、去平安神宮、去清水寺,還是徜徉在典雅別致的街景之中,你都會有一種恍如夢境的不真實的感覺。京都不屬於現在,它屬於過去、屬於曆史、屬於一個民族對自己、對往昔、對沉積於胸幾千年的情感之核的深深的眷戀。
傾城之戀——古都的舊愛與新歡
千年以前,深受大唐文化熏陶的平安王朝在此奠基,從此展開這座古城如詩歌畫卷般優美的曆史,一句句、一頁頁、一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