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完美無缺的永恒典範——卡門(1 / 3)

昨天——你相信嗎?——我第20次聽到了比才的傑作。我是又一次地懷著同樣溫和的敬意去傾聽的。這樣的作品多麼使人感到完滿啊!……這種音樂是頑皮的、細致的、幻想的;同時仍然是受歡迎的。比才的這部音樂作品對我而言似乎是完美的。它進行的方式是用一種精致的引誘,輕柔而順暢。它是親切的,絲毫不令人窘迫。所有好的東西都是輕的,神聖的東西總是舉步輕盈。這是我的美學理論的第一原則。這部音樂並非態度謙恭,它富於裝飾性,而又宿命。然而,它仍然具有種族代表性。它是豐富的,也是精確的。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而不僅僅反映某一個人。以前在舞台上聽到過比這更痛苦,更悲慘的聲音嗎?而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不要裝模作樣!不要任何虛假的東西!從誇張的風格中解放出來!命運懸在這個作品的上麵,它的幸運是短暫的、突然的、刻不容緩的……我真嫉妒比才,他居然這樣大膽地寫出這富於感情的音樂,表現出了歐洲文化培育的音樂過去所無法表現的——這種南方的、黃褐色的、曬黑的感情……最後還有愛情,被移到大自然中的愛情!……愛情作為一種命運,作為一種災難,挖苦的、天真的、殘酷的,恰恰就是像大自然那樣的!結束這部作品的唐·何塞的最後喊叫:“是啊,是我把她殺死的。我……我親愛的卡門!”像這樣把構成愛情核心的悲慘的諷刺表現得如此嚴峻,如此可怕,我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尼采)

話說唐璜

自從人類穿上衣裳,就有“風化”一說。自從有了風化,就開始有人會有傷風化。

風化一直存在著,但沒人說得清它是個什麼東西。地球那麼大,人類活得那麼久,風化也就一變再變。其柔弱時如清風拂麵楊柳撩人,暴裂時電閃雷鳴殺人如麻。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個“人心不古”的毛病,害得仁人誌士大聲疾呼痛心疾首活活氣死,但是大多數人的行為還是遵從風化的要求,至少表麵比較光滑。然而,總有一小撮不肯學好的人,要弄出尷尬的事情,讓人為難。

唐璜就是最著名的一個不學好的浪蕩公子。他最早出現在傳說中,經過文藝作品的傳揚就更加家喻戶曉了。最有名的是以他為題材的拜倫的同名詩歌和莫紮特的同名歌劇。為了這部歌劇,莫紮特這樣的天才惹得另一個天才貝多芬不快。按蕭伯納的說法就是,“因為莫紮特把道德當兒戲,用迷人的音樂把罪惡譜成了美德般奇妙”。

……

很多人夢裏也想當一回唐璜,叱吒於紅顏群中。為何沒有起步?他們以為自己苦於錢財,其實是苦於自身的底氣。唐璜豈是人人學得來的?

歌劇《唐璜》中,有一首著名的詠歎調《人名錄歌》。我們不妨溫習一下。唐璜的舊情人之一來找唐璜算賬,唐璜的跟班萊波雷洛對她唱道:

“夫人,請讓我把我所記下的老爺戀愛名單念給您聽聽吧!在意大利有640人,德國有230人,法國有100人,土耳其有91人,西班牙數一數也有1003人之多;其中包括農民、女傭人、妓女、伯爵夫人、男爵夫人、公爵夫人等等所有的各種階層、各種風采、各種年齡的女人。冬天喜愛胖的,夏天追求纖細苗條的,對淺黑色女人稱讚她的貞淑,對魁梧身材的稱她為儀表堂堂,對身材矮小的就說她嬌小可愛。人名簿中所列,不少還是中年女人,特別感興趣的是處女。什麼有錢的,麵醜的,小巧玲瓏的……隻要是女人,就不管一切地弄到手,這您總明白了吧?”

天涯何處無芳草,當一個唐璜實在太辛苦了!

唐璜們是一切男人的天敵。一個男人,無論他是丈夫還是父親,如果被人“唐璜”一下,想必會窩火的。女人的心態則矛盾多了,終其一生,如果一個唐璜也沒撞上,實在像菜裏沒鹽一樣,沒有對勾引的拒絕,怎麼體現高尚的道德呢?沒有對呼叫的響應,怎麼表現自身的浪漫呢?明知道最沒趣的是對那負心賊的控訴,本來也曉得那冤家是浮浪之子,願者上鉤的獵豔高手,但事到臨頭還是要報複的。一邊報複一邊想,那冤家實在不是故意使壞,天性使然,所以女人倒不把他們恨得食肉寢皮。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他還肯跟她回去,多半也就大事化小順水推舟了。那唐璜自有其妙處,他不要求女人貞節,於是也就自動喪失以道德訓人的資格。自古以來,緊箍咒一樣,女性聽那種教訓實在聽得煩透了。可笑的是男人也在念叨“浪子回頭”,倒不是指望唐璜們以後有什麼出息,而是希望今後,彼此省心。

於是還需要故事。人們希望看到唐璜們最後栽在誰的手裏。舞台上的唐璜最後被神轟隆一聲毀了。這表示人們需要定一定神,不能被他蠱惑糟蹋了庸常的日子;還表示那種家夥人是拿他沒辦法的,隻好讓神去對付了。沒聽說唐璜對這樣的下場有什麼議論。

有誰對唐璜說:你是我的天堂!(陳村)

伊斯坦布爾——無冕之都

伊斯坦布爾,它坐落在美麗與夢幻的海邊,是個夢想與現實相融的城市,古老的曆史與現代化都市,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明在這裏融為一體。在這裏,古羅馬的皇帝——查士丁尼開創了東羅馬帝國的偉大事業;在這裏,建立了雄霸亞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曆史上,伊斯坦布爾曾先後是羅馬、拜占廷、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近2000年來它同歐亞大陸政治、宗教、藝術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市內保存著一批古代建築傑作,其中許多建築對歐亞兩洲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人類極為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198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這個城市的考古公園、蘇萊曼尼耶區、澤雷克區和城牆區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伊斯坦布爾城區被博斯普魯斯海峽分成東西兩部分,全長1560米的博斯普魯斯吊橋又宛如一根紐帶將歐亞兩部分城區連結為一體。白天,立在橋頭,環顧四周,峽灣碧波粼粼,兩岸青山蒼翠,古堡、清真寺、教堂、宮殿、房舍、樹林、花草等倒映水麵,五彩繽紛,絢麗如畫。入夜,橋上華燈齊明,兩岸燈火輝煌,似火龍飛舞,充滿神奇色彩,引發著人們對這座曆史古城悠悠歲月的追憶。

伊斯坦布爾——三大帝國的古都

這裏是拜占廷的古都,被羅馬藝術和東方藝術所渲染。這裏是一個同時擁抱著歐亞兩大洲的名城,而位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金角灣橫貫其中。博斯普魯斯大橋和法第赫大橋有如亞洲大陸伸出的兩隻鋼鐵手臂,將伊斯坦布爾緊緊相係,任憑馬爾馬拉的洋流蜿蜒而過。年複一年,日久彌恒。作為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布爾,保留了輝煌的曆史遺產,使所有到這裏的人著迷,其所擁有的博物館、教堂、宮殿、清真寺、市場以及美妙的自然風光,會讓人們流連忘返。當夕陽西下時,佇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岸邊,當看見對岸的房頂在落日餘輝的映照下泛出的點點橘紅,這時你就會深深理解若幹世紀前的人們為何選擇了這樣一個非凡的地方,也會由衷地感歎伊斯坦布爾果真無愧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羅馬帝國繁榮時期,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遷到黑海之濱、歐亞大陸的交彙處後,就將它命名為君士坦丁堡。當西歐還沉淪在愚昧無知的黑暗時,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貿易已經非常發達,人口也越來越多,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文化藝術風格,創造出許多藝術珍品。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始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後受損於戰亂。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整整持續了9個世紀。

當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和他的20萬大軍陳兵君士坦丁堡城外的時候,距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已有將近900年的時間。穆罕默德在戰艦上望著城中教堂巨大的拱頂,他發誓要占領君士坦丁堡,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公元1453年6月,穆罕默德終於走進了朝思暮想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他下令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麵貌。奧斯曼的士兵把豪華的羅馬宮殿付之一炬,曆代相傳的藝術珍品化為灰燼。古城目睹了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洗劫。不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來這座城市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如今,伊斯坦布爾人口超過800萬。站在海峽旁舉目望去,博斯普魯斯海峽氣勢磅礴,海峽兩岸起伏的山岡上一層又一層蓋滿了民居,數不清有多少層。民居的最高處往往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在巨大的圓頂四周許多尖塔好像三級火箭一樣,直聳雲霄,氣勢非凡。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留下的大量曆史古跡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遊客。

伊斯坦布爾市郊的高速公路非常現代化,但是舊市區內街道很窄,隨地勢不斷起伏。多數街道碎石鋪地,彎彎曲曲地穿過古老的建築,真讓人仿佛進入時光隧道,目睹到遙遠的往事。

在曆史上伊斯坦布爾就是一個商業中心,從亞洲絲綢之路和從中東、歐洲來的商品在這裏形成一個集散地。土耳其人特別會經商,你隻要到這裏的市場走一趟馬上會有同感。在這裏有一個頗負盛名的大市場。在典型的土耳其式拱頂覆蓋下有5000家小商店,商場的中央大街富麗堂皇,像棋盤一樣分散出去的小街上頗具土耳其特色。縱橫跨越七八個街區,幾乎全部有屋頂覆蓋。看起來在幾百年前土耳其人就已經有了現代購物中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