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1 / 1)

用大腦探索宇宙

姓名:史蒂芬·霍金(1942~)

成就:他提出了“黑洞輻射”的觀點,對宇宙大爆炸理論有獨到的解釋,著有《時間簡史》等。

名人名言: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失望。

霍金出生於英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從小就很喜歡物理學。20歲時,霍金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物理學專業。畢業後,他又考入劍橋大學研究生院,繼續學習物理學。就在這時,霍金不幸得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導致半身不遂,最後他不得不坐上了輪椅。

在殘酷的命運麵前,霍金並沒有低頭。他懷著對物理學的極度熱愛,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致力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

霍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從不觀測天體,而是靠直覺和理論進行分析。

一天,他憑直覺意識到黑洞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出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黑。

經過三年的苦苦思考和計算,他把這一閃念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5年,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射線等,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這一深奧的理論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大大推進了宇宙空間科學的發展。

此後,霍金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漸漸地不能說話了。疾病折磨著他的身體,卻無法束縛他的思想。憑著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以及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鼠標器在電腦屏幕上打字,他先後寫出了《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書,以通俗的語言分析、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等問題。

霍金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他沒有因此停止前進的腳步。2004年7月21日,霍金在“第17界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向學術界宣布了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認為,黑洞不會將進入其邊界的物體信息淹沒,反而會將這些信息“撕碎”後釋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