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年英才(1 / 2)

王海賓死的時候,他的兒子王訓,也就是玄宗賜名“忠嗣”的小家夥,還隻有九歲。

古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雖然少年喪父,但這個機靈的小家夥卻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成天隻知道遊玩。他少年時期就異常勤奮,不但學得一身好武藝,還和他的好朋友,忠王李璵一起學了不少詩書禮儀。王忠嗣領悟力極強,對儒家經典的思想理解尤其深刻。這成為他後來不願意為了一將之功而讓萬人送死的指導思想。

玄宗李隆基因憐憫他,又為表王海賓的功勞,封王忠嗣為朝散大夫、尚輦奉禦。當時的小孩子哪裏懂這些。但王忠嗣卻非常感謝皇帝對自己的恩顧。他的回報方式,自然是認真讀書,研習兵法,爭取將來為玄宗出力,振興大唐帝國。

王忠嗣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他對兵法的熟悉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有一天,王忠嗣正與忠王李璵在內殿讀書,忽有小太監來找王忠嗣,說是玄宗有事召他進宮。忠王李璵笑道:“我知道是什麼事情。”

王忠嗣也笑道:“我也知道是什麼事情。”

“那你說來聽聽。”忠王驚訝的問。他不過是隨口開個玩笑。

王忠嗣搖搖頭,指指那書道:“這幾日我都在看這本兵法,一定是皇帝陛下想考考我。”忠王李璵幸災樂禍道:“幸虧不是找我,我今天的書還沒背完呢。”

王忠嗣笑了笑,隨小太監來到興慶宮。玄宗見王忠嗣精神不錯,笑著問:“忠嗣啊,你的精神整天都這麼好,將來朕一定重用你!”

王忠嗣忙拜伏謝恩,嘴上道:“皇上,微臣每日讀兵書,對那些計策謀略深有感觸,是以念念不忘。”

玄宗笑著說:“這麼說,你是看兵書來勁了?”隨即出了一些兵法常識讓王忠嗣做。自然,這難不到他。玄宗大為詫異,於是又與他討論用兵之道。王忠嗣不但應對如流,而且有些想法甚至超出了玄宗的想象範圍。

玄宗異常高興,心裏想,如今又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大將!嘴上讚歎道:“忠嗣啊,朕看你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將領。”

王忠嗣微微一笑,謝恩道:“皇上,臣一定不辜負皇上的期望,將來和父親一樣,一定做一名勇武的大將。”

玄宗卻搖搖頭說:“忠嗣啊,你父親雖然勇武,但他是不是缺了點什麼?”

王忠嗣想了想,回答說:“微臣的父親勇武有餘,計謀不足,更是不懂得合理利用己方優勢,因此才落得……不必要的戰死沙場。”說到這裏,這個才氣初顯的少年難過的低下頭去。

玄宗安慰道:“人死不能複生,你就不要難過了。”隨後歎口氣道:“吐蕃人屢屢在邊境作亂,我那麼多邊鎮重將,竟不能止住他們騷亂的腳步,要是朝廷中全是你父親這樣的人,隻怕早已平息了吐蕃人的騷亂。”

王忠嗣點點頭,相信了玄宗的話。這時他還未經曆世事,哪裏知道玄宗這個人的性格。開元名相姚崇、宋璟等早已看出,玄宗這個人喜好邊功,將來一定會受累於此。事實也正是如此,玄宗往往縱容邊將挑起戰事,這才惹得邊疆地區的吐蕃人、契丹人、突厥人等起兵抵抗。

玄宗見他同意自己的話,滿意的笑著說:“忠嗣啊,等你長大,朕一定重用你。如果西北戰事頻繁的話,朕希望你繼承父親的誌向,到西北地區作將軍。到時候殺吐蕃人,還可替你父親報仇呢。”

王忠嗣忽然道:“皇上,微臣以為,臣的家仇是小仇,國家之仇才是大仇。如果以後邊鎮需要,任何地方,微臣都會誓死前往,保國安民。”

玄宗聽他如此說,大笑道:“好你個王忠嗣,小小年紀,竟能如此深刻的看問題。朕可得好好用你啊!好了,朕也該批閱公文了,你出去玩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