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袍將軍高仙芝(上)(1 / 2)

(為了突出高仙芝資質之美,特意設置其為白袍將軍,增強印象,此非曆史事實,特此說明。)

開元盛世,大唐國力已達到非常強盛的地步。因此唐政府在軍事開支方麵,也顯得非常大方。各種原因聚合,使得唐軍在邊疆戰場局勢越來越好。東北有張守珪、安祿山等節度使大力征戰,鞏固唐朝疆域,西北有王忠嗣、哥舒翰等人大力征戰,拓展大唐疆域。

在西北戰場,唐軍主要憑借安西、北庭二鎮兵力,再征募當地土著居民,鞏固擴大唐疆域。在後*汗國和突騎施等衰落以後,大唐勁敵吐蕃的勢力主要分布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南地區。

蔥嶺上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小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另一個是大勃律(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都城巴勒提斯坦)。

小勃律一直是大唐屬國,每年向朝廷進貢。後來吐蕃讚普引誘小勃律王蘇失利之,把吐蕃公主嫁其為妻,小勃律國轉而臣服於吐蕃。

玄宗大怒,乃令安西節度使出兵征伐。先後出征的節度使有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但因蔥嶺地勢險要,吐蕃又派人救援,唐軍竟無法完成命令!

西元747年,唐天寶六年,玄宗下製,令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領數萬騎兵征伐小勃律。

是夜,高仙芝危坐案前,仔細研究西北地區地形圖。

這一次戰爭,除了與小勃律軍隊和可能前來救援的吐蕃軍隊交戰的困難外,最大的困難卻在行軍。

這次征戰必須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由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彙而成的雄偉山嶺,配備現代化的工具,步行翻越也顯困難,更何況在當時?注(1)所以一定程度上,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是考地理知識。

高仙芝挑選了那些熟悉西北氣候,身體強壯的兵士,又精挑細選了膘肥體狀的戰馬,向當地土著居民詢問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囑咐兵士帶好衣物、幹糧,以及必要的柴火,這才踏上向西的征途。

從離開安西到踏上蔥嶺,唐軍行進了不止四十天。而雄偉的蔥嶺征程,才剛剛開始!

為了防止士兵過於疲勞,每個士兵都配備有馬匹,因此行軍難度降低不少。這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選擇了平坦寬闊的山穀行軍,不但避免的風沙寒氣,而且防止道路過於崎嶇,因此行軍倒也一帆風順。

高仙芝騎著戰馬,穿著白袍,威武昂揚的走在陣中。兵士們見得主帥英武,不由精神一振,身上的疲勞似也減輕了幾分。

一路辛勞,行軍百餘日,唐軍終於抵達特勒滿川(今瓦罕河),第一階段行軍計劃到此為止。

高仙芝不及休息,連忙騎馬到各個營帳察看士兵狀況。這個白袍將軍深懂治軍之術,隻有在兵士們最疲乏的時候出現,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後日他們才會替主將賣命。

自然,發現各種問題,即使調整,也是很必要的。

休整已畢,高仙芝見眾軍無甚大問題,乃兵分三路,準備攻取吐蕃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

高仙芝定計,由熟悉地形的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由北穀取吐蕃連雲堡;另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從赤佛堂路南下取連雲堡;他自己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軍由護密國南下。計議已定,高仙芝下軍令,三路兵馬必須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若有違反,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