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9,\"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1,\"start_container_index\":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7},\"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中國曆史上,文有孔子,武有孫子。
孫子與孔子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麵對諸侯紛爭,一個選擇從內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思想教化民眾;一個選擇從外增強自身的實力,用謀略戰勝敵手。因此後人說為人學孔子,處世學孫子。
孫子的處世智慧,主要表現在用謀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謀略讓我們掌握未來的不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謀略讓我們將損失減到最小;“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謀略讓我們隨時把握主動……
如今,孫子處理戰爭的智慧被很多企業家用於企業管理和商場競爭,創造了很多商業奇跡。拿破侖在滑鐵盧失敗後,無意看到傳教士翻譯的《孫子兵法》,痛心地說:“如果20年前就能讀到這本書,曆史將被改寫!”現在,我們幸運地讀到了孫子的兵書,相信我們的人生也將會被改寫。
拉開人生的幕布
人生就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是國家大事,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都受到戰爭的影響,因此不能不慎重地考察。
提到戰爭,我們會把它和暴力、毀滅、恐怖等可怕的詞語聯係在一起。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比自然災害和疾病還要多,因為它不僅奪走了生命,還讓人類相互猜忌、分離、仇恨、殘殺。
事實上,戰爭本身隻是一種手段,沒有所謂的好與壞。關鍵在於戰爭背後的人是懷著怎樣的目的去交戰。這就如同人生一樣,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不在乎長短,也沒有善惡,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經曆。曆史上的眾多戰役,有的代表正義,例如武王伐紂、嶽飛抗金;有的代表邪惡,就像十字軍東征、法西斯侵略。人生也被劃分成兩類:成功和失敗。
人生就像一場戰爭,而且是持久的戰爭。一個人從小到大,需要經曆眾多的考驗和篩選,就像是要迎接一係列大大小小的戰爭一樣,奔赴戰場的有時候是一個團隊、一群朋友,但更多的時候是單身一人。
人生這場戰爭沒有硝煙,自己是自己的將軍,自己是自己的小兵。從出謀劃策到衝鋒陷陣,都由一個人承擔。戰爭的勝負,也由自己的戰略戰術、氣勢和實力決定。如果把人生當中的困難和失敗比做大大小小的戰役,那麼其中就有兩萬五千裏長征、火燒赤壁、有諾曼底登陸、滑鐵盧,也有臥薪嚐膽、破釜沉舟、彈盡糧絕、四麵楚歌……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贏得人生中的每一次戰爭,但是決定戰爭成敗的天時、地利、人和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到的。勝利和失敗都是成長路上的必需品,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
雖然成敗未知,但是很多戰役,我們都應該奮力迎接。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贏得成功,我們應積極籌備,正視自己的過去,學習贏得人生的智慧和方式。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所小學,26個失足少年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班級,他們中有的吸過毒,有的偷過竊,家長和老師都對他們非常失望。當很多人都想遠離這群孩子的時候,一位叫菲拉的女教師主動要求負責這個班。在第一節課上,菲拉在黑板上給出了一道選擇題,讓學生們通過判斷選出一位長大最有可能造福於人類的人。這三個選項是:
第一個迷信巫醫,生活很不檢點,抽煙嗜酒如命;第二個曾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一千克的白酒,而且曾經吸食鴉片;第三個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煙酗酒,年輕時遵紀守法。
孩子們都選擇了第三個。菲拉揭曉了答案,第一個是弗蘭克林·羅斯福,擔任過四屆美國總統;第二個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被大家看好的第三位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戰爭的罪魁禍首。看到答案,所有的同學都驚呆了,這件事情完全改變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態度,並且這些孩子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變,其中就有今天華爾街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羅伯特·哈裏森。
對我們青少年來說,人生的戰爭才剛剛開始,曾經取得的榮譽和犯過的錯誤,都已經屬於過去。怎樣贏得未來,贏得人生的主要戰役,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思考的。
人類的進步史也是一場宏大的戰爭,在與瘟疫的鬥爭中,人類研究出青黴素和各種疫苗來鞏固自己,把天花病毒“囚禁”在實驗室。我們不僅要和疾病鬥爭,還麵臨著與貧窮、饑餓、愚昧等的挑戰。人生的戰爭,就是這巨大的戰場中的一小部分,贏得每一場小的戰鬥,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那麼,我們怎樣對待屬於我們的戰爭呢?
讓我們翻開《孫子兵法》,從這部書中尋找答案。
良禽擇木而棲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將軍聽從我的計謀,用於戰爭就必定勝利,我也就留下來;將軍不聽從我的計謀,自作主張就必定失敗,那我也就告辭了。
意識到人生是一場戰爭,我們就要摩拳擦掌、嚴陣以待了。但是,選擇自己擅長的戰場,也是贏得戰爭的重要步驟。高明的廚師上了手術台,就很難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經驗豐富的醫生拿起理發的剪刀,也不能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在自己擅長的戰場上戰鬥,才能很好地利用地形、氣候因素,否則,隻能無功而返,正如曹操的軍隊因為不善水戰,才停止了南下的馬蹄。
在選擇自己的戰場這一點上,《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孫武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就飽讀兵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加上孫武所處的時代戰爭頻繁、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並,這讓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戰爭理論。但是,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已經是朝不保夕了。孫武感到齊國大勢已去,對內部權利爭鬥非常抵觸,不願糾纏其中,於是產生了遠走他鄉的念頭,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華。
當時,南方的吳國大有崛起之勢。18歲的孫武認定吳國是他實現抱負的地方,毅然離開齊國,經過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去。孫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吳國發生的,死後亦埋葬在吳國,因此曆史上一直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楚國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為家門的牽連,被迫流亡到吳國。他也是一個很有誌向的青年,希望在吳國有所建樹,將來為家人報仇。兩人結識之後,發現彼此意氣相投,於是成為摯友。兩人避隱在吳國的市井當中,等待機會麵見吳王。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闔閭當政之後,禮賢下士,任用了一批賢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闔閭體恤民情,注重農業生產,積蓄糧食,修路築城,訓練軍隊,一時間吳國民心振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立誌要強盛吳國,滅楚稱雄。這一切都被孫武看在眼裏,因此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
有一次,吳王向伍子胥打聽戰事方麵的人才,伍子胥向吳王推薦了孫武。孫武在吳國毫無名氣,很難被吳王信任。吳王就給孫武出了一道難題,想考考他。
吳王讓孫武操練後宮嬪妃,隻要她們聽從調遣,孫武就可以“被錄用”了。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並讓吳王最疼愛的兩位妃子分別擔任隊長。孫武命眾妃子聽命,排成兩隊從兩邊向中間靠攏,但是妃子們隻顧打鬧和嬉笑,全無章法。於是,孫武就把兩隊的隊長按軍法處決了,從此宮女們就乖乖地聽從調令,孫武也被正式錄用了。
孫武寫好的13篇兵法,就是今天的《孫子兵法》。這本書總共不到六千字,在字數上還不及一個本科生的學士論文,但是其中所講的克敵製勝的戰略戰術,幾乎成了軍事理論上無法超越的經典。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句話,就是孫武對吳王說的。孫武對自己的才華非常有信心,他的話中透露出十足的把握,同時他也知道吳國正需要自己這樣的人才。在他的自信的吸引下,吳王打開了《孫子兵法》,其中的內容果然不同凡響,這位軍事天才的人生從此改變了。
孫武之所以能夠名垂史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投奔了吳王。如果他留在齊國,就隻能眼睜睜看著昏君當道、國破家亡。如果他投奔別國,也未必能遇到闔閭這樣重用人才的君主。因為他看到自己的長處,也看到周圍的處境,才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位置。
為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對一個人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對我們青少年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積極地發掘自己的長處,因為有一技之長,是今後人生定位的重要前提。多多地嚐試,勇敢地地自己的想法實踐出來,在自己擅長的方麵注重積累,這些都是在為人生打基礎。
不要浪費你的火腿
故兵貴勝,不貴久。
所以說戰爭重要的是勝利,而不是能打多久。
樹立明確的目標,幾乎是每一個長輩對年輕人的忠告。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因此,給自己一個遠大的目標是每一個青少年都要做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實現目標了呢?為什麼同樣想考理想的學校,有的可以做到,有的卻始終不能做到呢?
這就關係到對目標的定位,有了目標,並不等於一切都會順利,怎樣簡化自己的目標,讓目標最大程度地和現實結合,也是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關鍵。
領兵打仗,重要的是取得勝利,打贏是所有行動的根本。如果一味戀戰,不考慮自己的實力和發展,就會陷入戰爭的泥淖中,元氣大傷。認識到這一點,將軍就會處處考慮怎樣迎戰,沒有打贏的把握,就不能夠輕舉妄動、勞民傷財。同樣,想要成為優秀的廚師,光把自己當成一個未來的大廚來要求是不行的,怎樣一步一步掌握技巧,自己在廚師方麵有那些長處和不足……這些都要同時考慮到。熟悉食材、掌握刀工和烹調知識、了解營養原理等,都是對“優秀廚師”這一目標的具體定位,是實現目標的基礎。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隻按照原有的規則來行事,單純為了達到目的而行動,沒有考慮過目標和現實之間的關係。
“老男孩”的妻子派他去肉店買火腿,買回來以後,妻子問他為什麼沒讓肉店老板把火腿的尾端切去。
“老男孩”問她為什麼要切掉火腿尾端,她回答說她的媽媽一直就是這樣做的,這個理由足夠充分了。當妻子的媽媽來探望他們時,他們問她為什麼總要切掉火腿的末端,她回答說因為她媽媽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媽媽、女兒和“老男孩”決定打電話給祖母,解開這個三代之謎。祖母回答說:“那是因為我們以前的烤肉架太小了,放不下整個火腿,所以要切掉一塊。”
可想而知,“老男孩”一家人浪費了多少火腿。而這還算不上是什麼損失,因為有很多人的損失更大,一生朝著與真正的目標相差甚遠的方向前進,失去的青春和感情都一去不回了。
那麼我們怎樣認識自己的目標,將目標與現實結合起來呢?還是讓我們回到學生的本職工作——學習上來。
如果我們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學,首先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大學”做一個更明確的定義,甚至細化到具體的專業。不同大學之間有差別,同一大學的不同專業之間也有差別。而且,專業才是決定今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考慮到專業問題,進了大學以後在自己毫無興趣的科係讀書,也照樣不能利用大學的資源,這個目標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有人喜歡研究民風民俗,不妨以民族大學的民族學、社會學為目標,如果隻是為了讀民族大學而進了電子、工程一類的專業,不如向擅長理工的大學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