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兩年後,他又變成了一個身無分文的普通人。那些曾經和他熱戀的模特和像蒼蠅一樣追逐他的電影公司全都不見了。詹森四處籌款準備東山再起,但他發現,沒有一家公司和金融機構願意借錢給他。
後來,他從叔叔那裏借到了錢,又注冊了一個網站,但風光不再。
詹森為此感慨萬千:“經過這些事,我終於明白了,金錢隻認得金錢,它不會認得人。以前我失敗的原因是,我總認為金錢是認得我的。”
金錢沒有溫情可言。正如現代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所說:“金錢往往成為真正情義的障礙物。”
生活中,有的人是金錢的主人,無論錢多錢少,在金錢麵前都有自己的尊嚴,有的是金錢的奴隸,一輩子為錢所累,被錢所毀。在物欲麵前,千萬不要迷失自我,一旦被它奴役,麵麵臨的就是萬劫不複的深淵。
判斷一個人是金錢的主人還是奴隸,不是看他有多少錢,而是看他對於金錢的態度,也就是對錢的占有欲。如果一個人對金錢抱著一種不占有的態度,將其看作身外之物,那麼,他就能在金錢麵前保持自由的心態,反之,妄想占有金錢的人,隻會最終被金錢占有。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的:“不是他得到了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成為金錢你的主人呢?第一,賺錢有道,用錢有節;第二,誠實守法,不貪非分之財;樂善好施,不為斂財所累。如此,就能成為金錢的主人了。
做金錢的主人,才是明智的選擇。
得與失的秘密,往往是一環套一環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在他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不停地流進他的口袋裏時,他變得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對他深惡痛絕。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
同時,由於為金錢操勞過度,洛克菲勒的身體變得極度糟糕。醫師們終於向他宣告一個可怕的事實,以他身體的現狀,他隻能活到50多歲;並建議他必須改變拚命賺錢的生活狀態,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離死不遠的他才開始領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富捐給別人。
起初,人們不願接受他的捐贈,即使是自視為寬容大度的教會也曾把他捐贈的“贓錢”退回,但誠心終歸能打動人,漸漸地,人們接受了他的誠意。
1901年,他設立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會”;1913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
他後半生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到了90歲,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日子過得很愉快。
他逝世於1937年,享年98歲。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因為那是第一號,其他的產業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贈給繼承者了。
洛克菲勒的經曆證說明了得與失的秘密。當他得到了巨大的利潤的時候,漸漸失去了人情味,最後落得眾叛親離;而當他不再迷戀於利潤,開始做慈善,鍛煉身體的時候,卻得到了人們的愛戴與身體的的健康。
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叫“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人皆有利心,此不可免,但是要去貧賤,求富貴,均必須以是否符合“義”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欲太過,甚至不顧一切,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謀求富貴。這樣雖然得到了富貴,但是去的會更多。
《一千零一夜》中阿裏巴巴的哥哥進了四十大盜的藏寶洞,欣喜若狂,攫寶不已,忘了回家,致使強盜回來,把他砍死。可見,富貴如浮雲,一朝富甲天下,也未必是件好事情,為富貴苦惱,不若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飄逸清雅的仙氣,粗茶淡飯,自有一份閑適自在的意趣。
得與失,瞬息萬變,放下名利場,才就能在名利的追逐中保持一種神寧氣靜的心態。
欲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放縱欲望
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欲望也不能太大,過度的欲望就是貪欲,貪欲是個無底洞,它隻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