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又何必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呢? “糊塗”的好處二是能消除隔閡,以圖長遠。即使“大事”,別人有愧對你之處,糊塗些,反而會感動人。做到遇事糊塗些,自然煩惱會少得多。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小贏要靠智,而大贏要靠德。一個人如果沒有過硬的品質,那他必將失敗。
得糊塗時且糊塗,人生才更輕鬆,更愜意。
見好就收,當退則退
春秋時期,範蠡是越王勾踐的謀臣,他曾與越王勾踐同甘共苦,最終打敗吳王,被任命為大將軍。然而就在這位極人臣的時候,他卻留下了“官大有險,樹大招風”的話而銷聲匿跡了。據《史記》載,他後來到齊國,與兒子共耕農園,積聚田產數十萬。齊王看中他的才華,欲請他出任宰相,他卻答道:
“在野有千金之財,在位有宰相之名,對平常人來說,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了,然而過度的榮華卻容易形成禍根。”說完,便將財產分贈鄰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經商。
文種也是勾踐的重臣,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像烏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安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
後來文種也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如範蠡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有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以謀反罪將文種處死。
入世容易,出世難。華麗落幕後,在曆史的舞台上全身而退的人中,範蠡算是成功的一個,雖然他的“入世”不一定是心懷天下“不得已而為之”,但“出世”的確是適可而止。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功成身退”並非指一定要隱居山林,歸隱田園。
功成身退其實是一種對待功名的態度,即使有了大功勞也不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為誰雄,隻會引來無妄之災。看透功名利祿,看破世間百態,進退自如,為天之道。
做人做事見好就收,當退則退,才是駕馭命運的聰明人。
主動趴下,匍匐前進
古代有一位將軍,在撤退的時候始終在後麵。回到營地後大家都稱讚他勇敢。他卻說:“非勇也,馬不進也。”他雖然不承認自己勇敢,把自己斷後的行為歸結為馬走得太慢,但人們卻更加讚揚他,並把他的勇敢和謙虛載入史冊。
“主動趴下,匍匐前進”是一種低調處世,低調做人的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謀略、一種胸襟。善於把鮮花和掌聲讓給別人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擁有好人緣的人。
“主動趴下”並不是因病倒下,“匍匐前進”並非趴著不動。而是自己先倒下了,別人就無法再使你跌倒,“匍甸前進”正可以無聲無息地做著別人連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長和所短。懂得“主動趴下”,低調處世,能獲得一片廣闊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業,一個蘊涵厚重、豐富充沛的人生。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肯給他人讓路的人,也會將自己逼入死角。
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這位叱吒風雲的一世之雄,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
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複雜,但與關羽其人驕傲有著密切的關係。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關羽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求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曾”,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於平?”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雙方關係破裂?
關羽的驕傲,傷害了盟友,也害了自己。為人處世時,應和氣生財,有損人麵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損別人麵子的話則一定不要說,如此一來,當請別人給你辦事時,別人才不至於拒絕。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隻是像關羽一樣,逞一時口舌之快,隻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來台。別人有了機會,後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低調做人,以和為貴,是一種風度、一種謀略、一種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