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信念,守得雲開見月明(2)(1 / 2)

美國NBA邁阿密熱火隊總經理兼主教練帕特·萊利說過:“卓越是不斷追求更優越表現的累積‘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帕特·萊利並沒有說“如果你這麼做,你就能夠掌握卓越的‘配方’”。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更優越的表現做好準備,最後才能夠達到頂尖的水平。雖然,人生中充滿了困難與逆境,但隻要我們一路支撐著,總有走向終點的一刻。

在生活的艱難跋涉中,我們可以輸給別人,但絕不能輸給自己。隻要堅定信念,我們就可以走向成功。很多時候,麵對惡劣的環境,麵對天災人禍,麵對爾虞我詐,是我們在心理上先否定了自己,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放棄,選擇了失敗。生活中,打敗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一個不輸給自己的人,既是一個智者,也是一個強者。他在困境中也能選擇一直向前行走的人,他看重自己做人的尊嚴勝過自己生命。他明白,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憑的是一種信念。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做漫漫航程的話,那麼信念就是鼓動的風帆,它讓我們揚帆破浪,駛向彼岸的目標。

堅定必勝的信念,不輸給自己,命運總有一天會向你低頭。

人生之大錯,是讓失誤摧毀你的信念

一個小孩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帳篷外拿幹草喂養表演完的動物。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紮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在大象成長的過程中,人類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脫脫的心,雖然後來大象有能力掙脫鎖鏈了,它卻沒有了掙脫的信念。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是否也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鏈條鎖住了你的信念?而我們也就自然將這些鏈條當成習慣,視若無睹。

一位偉人說,一個人的一生隻能做好一件事。可是,我們總是看見西瓜,丟了芝麻,我們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始終堅持自己原有的信念。

學者梁實秋曾斷斷續續用30餘年的時間獨自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投入了幾乎半生的精力。開始,梁實秋共物色了5個人擔任翻譯,他和聞一多、徐誌摩、陳西瀅、葉公超,計劃5~10年完成。後來,另外四人臨陣退出,梁實秋便一個人把任務承擔下來。人生的遭遇是任何人都難以預料的,他在抗戰爆發前完成八部莎翁劇作的翻譯工作。“七七事變”後,為了躲避日寇的通緝,他不得不逃離北京,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繼續進行對莎翁劇作的翻譯。抗戰勝利後,梁實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課餘之暇,他依然堅持莎翁劇做翻譯工作。1967年,由梁實秋獨立翻譯的莎士比亞37種作品的中文譯本全部出齊,在國內大學界引起了轟動。梁實秋回憶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

梁實秋的成功,得益於他對這一工作的執著信念。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投入。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誌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與專心。”

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環境,而是心態。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一旦養成了消極被動的工作態度和習慣,人就很容易不思進取、目光狹隘,慢慢地喪失活力與創造力,忘記了自己當初信誓旦旦的人生信條與職業規劃,最終走向好逸惡勞、一事無成的深淵。

環境對人確實有一定的影響,而最關鍵的還是人自身,順境或逆境都不能成為消極被動的借口。難怪有人說,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隻有用積極的態度去生活,生活才會更充滿希望,從而達到期望中的高度。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心中有信念,並為此鍥而不舍地投入與努力。

堅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謝的玫瑰

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堅定你成功的信念,以此激勵自己,勇敢地麵對挑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事隨人願。有的人身軀可能先天不足或後天病殘,但他卻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創造出常人難以創造的奇跡,這靠的就是信念。

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小兒麻痹症,不要說像其他孩子那樣歡快地跳躍奔跑,就連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難行的她非常悲觀和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