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血染白絲巾》所感(1 / 1)

打開案頭朋友送來的小說清樣,當封麵《血染白絲巾》幾個字映入眼簾,一股強烈的誘惑力牽動著我的興致,隨即翻閱起來。瀏覽一遍,興猶未盡,又細讀一遍。啊,很不錯!這是一部情感十分悲壯,讓人思緒激蕩的好書;是一部集中反映生命與命運頑強抗爭、拚搏的力作;更是一部針砭時弊、揭露罪惡、謳歌正義、渴求真理的佳作!

我的這位作者朋友,中學時代喜歡文藝,酷愛秦腔;後來從事教育,當過教師;再後從政,當幹部;退休後還“下海”,搞過工程。她一生熱愛文學,幾十年中,雖有不少通訊、報道及散文見著報刊,但從未聽說她寫過小說。現在擺在我麵前的,竟然是出於她手的長篇之作。

令我驚奇的是,這部“處女之作”她寫得相當成功。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性格突出;語言通俗樸實而不乏文采;文筆流暢,且人生感悟、哲理警語不時湧現;故事發展,情景相融,構成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卷。加之,倒敘、懸念手法運用嫻熟,讀來引人入勝……如此的“處女之作”,怎不令人驚奇與感歎,真乃奇才矣!

該書描寫的是發生在公元20世紀60年代中、70年代末,中國社會發展那個“特殊階段”,我國西部地區畢陽原上秦家莊一位返鄉的女青年悲壯而又感人的傳奇故事。

作者以敢於講真話的勇氣和善於理性思辨的態度,采取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典型說話,小中見大的手法,透過小說主人公——秦軼,這個天生麗質,聰慧好學,品學兼優,風華正茂的女青年,高中畢業正夢寐以求走進名牌大學之際,然而,在錯誤思潮肆虐之下,她卻因種種莫須有的“所謂”原因,遭到“高考落榜”、“初戀失意”、書記兒子“逼婚”、母親被打死、父親被逼上吊等種種挫折、打擊和折磨……特別是那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大風暴”席卷而來,她又“不識時務”發表了與當時瘋狂思潮相左的言論,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處以極刑。一聲槍響,鮮血染紅了白絲巾……

社會發展的規律昭示人們:有矛盾,必然有鬥爭;有錯誤,必然有抵製;有迫害,必然有抗爭。雖然,鬥爭、抗爭的過程是複雜、曲折的,有懷疑,有迷惘;有痛苦,甚至有動搖。但堅持鬥爭,鬥爭結果必然是正義戰勝邪惡,真理戰勝謬論。陰霾驅散,陽光現,“迷惘”過後是坦途。奇跡終於發生了,主人公——秦軼,“大難不死”,死而複生了。在正確路線的陽光普照之下,出現了“昔日槍下冤鬼,今朝春風還魂”的奇跡。

讀這部小說的心情,是糾結和沉重的,當讀到這個奇跡的發生時,才如釋重負,輕鬆了起來。

掩卷思考,我真為作者精心塑造刻畫的主人公及其周圍一批思維敏捷、敢作敢為,善於思索、善於鬥爭的青年英雄群體所歡欣;真為作者敢講真話,勇於以“小事件”,觸及社會“大問題”的精神所鼓舞,不斷發自內心,為她頂風暴、破迷惘,旗幟鮮明、信仰堅定,為正義、為真理發出陣陣震撼心靈的呼籲和呐喊而叫好!

這部小說還可謂是“嘔心瀝血”之作。這位年過六旬的作者,為了書寫這三十多萬字的小說,從動義、構思,寫作、推敲,修改、錘煉,傾五年之心血,筆尖灌滿了汗水和淚水。初稿形成又反複修改,小的修改不計其數,大的修改三次之多。清樣出來,又多方征求同學、老師、朋友的意見,不斷修飾和完善。這種認真負責,謹慎求精的態度和文風,也是值得稱道的!

說來現在已時過境遷,曆史發展到今天,距離故事發生的時期越來越遠。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時代,為每個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民主推進,為人們暢所欲言發表意見、諫言,創造了極為寬鬆的環境。改革、發展、創新、求富已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但讀一讀這部小說,“以史為鑒”,仍意義非凡。“其實苦難的經曆,也是人生一種寶貴財富”,它會讓我們更好地記住過去,把握今天,激發、聚集正能量,去努力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

得知該部小說即將付印出版,為之高興。作者邀我寫序,本人雖非專家名流,但盛情難卻,便鼓起勇氣,欣然以“第一讀者”的身份,寫出上述讀該小說的一些粗淺體會,僅當拋磚引玉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