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冰

散文創作是多向度的,人們的生活場景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同,對於文字的掌握和運用也各不相同。由此,散文是大可以隨意的,隻要是抒發真情實感,隻要是語言靈動抓人。盡管散文創作需要批評和引導,但也不必相信有什麼秘方良劑。

由於閱曆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生活層麵的不同,作家作文的形式和內容也就不同。這樣也就構成了散文創作的多樣性。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寫成文化大散文,或寫成精短美文,或寫成哲思小品。不能說會寫文化散文的就是大手筆,寫短散文的就是雕蟲小技。有一段時間將寫家庭生活小事的“小女子”批得不輕,原因是她們的作品有損於散文的形象。散文應當是一種什麼形象呢?批的結果是這些小女子的書賣得更火,讀者買賬。這也如同批餘秋雨一樣。

散文界什麼都想往外推,隻將自己的大門把得緊緊的,結果隻會造成觀眾寥寥的景象。而實際上散文的門不是什麼個人意誌能夠嚴守的。社會都在發展著,文學會越來越逼仄嗎?

現在又有了一種現象——現象是會經常出現的,這才是正常現象,一些自以為走在前麵的人,將以往的文章統統視為了傳統的寫作,惟以為自己的(或自己發現的)是先鋒的。也許這些作品確實是先鋒的,有新鮮感,有引導意義,但回過頭去就會看到,散文何時不在變革著發展著?什麼時候出現了“新生代”,新生代後麵出現了“晚生代”,晚生代後麵又會出現××代。

可以說,後麵的總是比前麵的好,但不一定可以說前麵的就都不好。我們提倡出新,高興先鋒散文,但不要忘了構成散文大廈的厚實的基礎。先鋒也是立足於這基礎之上的,而不可能是海市蜃樓,或本就是海市蜃樓,經不住時間的檢驗。

散文的多樣性是多樣的作者創造出來的,多樣性是兼收並蓄,多樣性構成五彩繽紛。

生活離不開味道,好酒的味道,香煙的味道;愛情的味道,婚姻的味道;寒冷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沒有了味道,一切就茫然無覺。文學也屬人們生活中的內容,那麼,散文的味道呢?散文的味道,應該是那種本真的內在的、富有韻味的充滿美感的、意趣橫生的妙不可言的、飽含哲理的意象紛呈的。讀散文亦當讀味道,從中品咂出某種快感的東西。這也就是散文的意義。一篇散文,如果讓人感覺不出什麼味道——哪怕是痛苦的味道,這篇散文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寫作的追求中,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過程,有的人過程很長,爬行了半天還沒上坡,有的人沒用多長時間就到達了坡頂。這裏邊有運氣,有被發現、被推出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自身所造就的必然性。

2005年精短散文仍然有大收獲,賈平凹、南丁、方英文、陳村、大衛、彭匈的語言平實、質樸且機智、幽默,寫作自由隨意,使他們的文章很有嚼頭。畢淑敏、朱以撒、高洪波、韓小蕙、蔡飛躍善於理性施文,一滴水透太陽,細微處見精神。範曾、劉心武、詹克明科學藝術相攜,文字優雅含凝,讓人讚歎藝術之絕唱。從維熙、王旭烽、閻綱、王本道描景寫意,探水懷風,皆成氣象。黃亞洲、孫蓀、張立勤、堯山壁、梁小斌生活中來,寓意中去,文章過目難忘。林非、周明、黃文山、江力寫人寫事,懷人懷心,感念深刻。王英琦、徐小斌、譚延桐、廖華歌、謝頤城讀書感世,隨心所欲,意象萬千。徐宜發、趙宏興、馬卡丹、蘇北敘寫親情,熱血與淚水混含,感懷與銘記相接,引發無盡聯想。一群青年散文家,年輕氣盛,血氣方剛,選材獨特,勇於使用漢語文字表達內心。趙柏田、李漢榮、劉誌成、雪鬆、季棟梁、西籬、謝宗玉、院萍、馮文柯、阿拉旦·淖爾、閻俊玲等都以美好的作品呈現於世,讓人刮目,並讓人自信,他們必然地成為散文的明天。

2006年的精短美文,我們熱情地期待著……

2005年歲末寫於鄭州商城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