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說:“人類行為,是從心理生出來的。”李宗吾強調,在用人時一定要做到全麵了解,識人是用人的第一步。作為一名領導者,不光要會用人,還要會識人,不會識人何談用人?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隱沒於“雜草”之中,得不到發揮的機會,即便用了,又往往是大材小用。這就是不會識人的結果。隻有知人,才能善用,用毒辣的眼力把人看透,再量才而用,人盡其才。
1.唯賢是舉,寧要猛獸不要病貓
古人指出,知人既難,察人必慎。正確的考察可以準確地評價一個人,從而對使用這個人的風險進行評估,並使他能夠恰如其分地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古今智者無不慎重選擇察人之法,並從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讓我們再回到清朝康熙末年,我們就會發現在當時都想繼承皇位的諸皇子中最善於察人和用人的還是當時的四皇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現在看來,胤禛能在角逐中贏得勝利,有其緣由。他的精明、務實而又嚴格的政治觀點和作風,會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康熙也未嚐不因此而欣賞他,看中他,此其一。其二,他善於耍兩麵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他的父皇,使政敵不以他為意,不集中力量對付他,他從而輕巧地取得了成功。其三,最重要的是,胤禛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候用上了力。步軍統領隆科多,統轄八旗步軍五營,約有二萬名官兵,掌管京城內九門鑰匙,有他幫助,順利地控製了京城的治安和局勢,使反對派不能發動事變。允禵駐兵之所,基本上就是川陝總督年羹堯的轄地,年的治所西安,是內地通往西北前線的必經之處,容易控製允禵與內地的聯係。因此,年羹堯起到了震懾允禵、穩定西北局勢的作用。胤禛的奴才戴鐸獲知主子龍飛九五時正在四川布政使任上,立即向巡撫蔡瑛建議向新皇帝上書,勸其節哀,又提出優待八旗,從西邊撤軍等建議,以便穩定人心軍心。可見胤禛黨人從各方麵維護他們的新政權。有了朝內外的一批骨幹和擁護者,胤禛順順當當地坐上了龍椅。
僅以雍正十分喜愛的田文鏡為例,就可以知道,田文鏡得獲異寵,在於其老成練達,忠心耿耿。不但精於刑名、錢穀、治河、防盜,而且此心唯知有君,始獲異眷,雍正四年十二月上諭中曾盛讚田文鏡:
……及為巡撫後,三年以來,整頓河工,堤岸堅固,河泛安瀾,年歲豐稔,紳衿畏法,正己率屬,地方寧謐,而每事秉契己,謝絕私交,實為巡撫中之第一。
這雖僅指在豫任職一小段時期,但此後直至他病故的六年間,依然不變,不妨視為是雍正對田文鏡的“蓋棺定論”。如果進一步探究,田文鏡獲得雍正寵幸的原因大概有以下數點:
1.反對年羹堯、隆科多
雍正初年的人事,多少會牽涉到年羹堯與隆科多。年、隆得勢時,雞犬升天,下台時則大受株連。相反,昔日忤年、隆的多獲平反,田文鏡便是其中的一個,雍正二年十二月諭旨中透露:
大將軍年羹堯曾奏田文鏡居官平常,舅舅隆科多亦曾奏過。此皆輕信浮言,未得其實。
據說,年羹堯失寵時田文鏡奉命調查年羹堯寄存的財物行蹤,詳細稟報,深得雍正歡心。所以,年羹堯、隆科多倒台之後,雍正隻能依靠田文鏡等與年、隆不和的大臣之力。
2.孤立無援
在朝野中,田文鏡常常處於孤立之勢,反受欣賞。以雍正個人的性情,認為眾所稱道者,可能柔善沽名,未必可靠,如雍正七年,曾對福建按察使孫國璽說:
“每遇與汝共事之同寅、上司人等,偶一言及,未有不稱道汝者。朕少涉疑,料汝必由俯仰浮沉,取悅幹譽之所致。今果然矣,朕深為之寒心。”
相反,受眾人圍攻,雍正認為這肯定是田文鏡做人獨立不附所致,曾自道:“朕當年即是孤臣,並無恃援。”對於此等孤臣必盡力保護,當廣東巡撫楊文乾受通省同僚傾陷時,雍正極力承擔,痛斥眾人。田文鏡的情形與此大致相同,雍正說:
楊文乾不過同省四人合力排陷,如田文鏡內外合力排陷豈止四人……但田文鏡實能爭氣,全朕之公明二字……
從黃振國案起,田文鏡為同朝大臣李紱、謝濟世等圍攻,雍正以為科舉黨比,力排眾人。而此前,田文鏡不得歡於年羹堯、隆科多,又曾受大吏張廷玉、朱軾等阻撓。樹敵越眾,越受信任,這也是田文鏡獲寵的原因。
3.治尚嚴刻
雍正之世,為政嚴刻,舊史以為田文鏡謹遵聖旨,諸事尚嚴,因而得寵。但雍正時期治理朝政尚嚴,而田文鏡施政風格苛刻,雖是事實,甚至連雍正也覺得過度,一再勸阻:
徐徐盡力為之,朕自有照鑒。
朕不慮汝不及,恐報效心切,或失之少過耳。
諸務從容辦理,毋過於猛。
這樣一個對朝政如此嚴格之人,當然很得雍正歡心,所以,雍正用人是有他獨特的標準的。
雍正是如何任用這些支持他的人的我們暫且不說,但就雍正對這些人才的了解和籠絡就可知雍正確實是察人、知人的高手。
其實,古代帝王察人之法是一個完善的係列,它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其一,觀察鑒別法。如何觀察一個人?我國著名思想家孟子曾提出了對人才的幾種觀察方法。其一,孝悌觀察法。“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為仁義哉?”即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長輩,恪守先王禮法道義,用以培養後代學者,此為仁義之士。其二,好善觀察法。“好善優於天下……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裏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讒諂而諛之人至矣。”即喜歡聽取善言,必將占據優勢於天下,四海之人必將千裏而來告之以善言;如果不喜歡聽取善言,則讒諛小人必將蜂擁而至。其三,愛物觀察法。“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君子應愛惜萬物,有了這種品性,就能由物及人,親親而仁民,將國家治理好。其四,觀目觀察法。“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吒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瘐哉?”觀察一個人最好是觀察一個人的眼睛。眼睛藏不住人的邪惡。心地正直,則眼睛明亮無邪;心地不正,則眼睛黯然失色。孟子的察人思想雖然帶有濃重的封建禮教色彩,但其細致入微的察人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般來說,對人的觀察認識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三個階段。一是描述階段,通過初步接觸觀察,即能描述觀察對象的外貌特征、興趣愛好以及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工作情況等。二是預測階段,即進一步了解觀察對象的思想感情、思維特征、性格特點、為人處世的態度等。這個階段不但能準確描述一個人,而且能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三是解釋階段,即進一步對一個人的生活經曆、性格成因、行為的動機及心理基礎等了解與認識。在這個階段不但能預測一個人的行為,而且能解釋其行為的動機以及性格基礎和心理基礎。因此,觀察一個人,必須正確掌握觀察的深度,尤其是對一個未知的“生人”,更不可盲目下結論,而應如孟子所說,通過若幹方麵的認真考察,才能獲得準確的了解。
其二,設事考察法。即在對考察對象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安排考察對象完成某些任務或從事某些事務,以檢驗其才德,加深對其認識。對於這種方法的重要作用,韓非曾做過精辟的論述。韓非曰:“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治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藏獲不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途,則藏獲不疑駑良。”即單看鍛造刀劍用的錫和冶鑄時的顏色,就是鑄劍的能手區治也不能決定這劍的好壞;如在水中能砍鵠和雁,在陸上能斬斷馬足,就是一般人也不會懷疑這劍是鋒利還是鈍拙了。撥開馬口,看看牙齒,端詳馬的外表形狀,就是伯樂也不能決定馬的優劣;讓馬套上車輛拉著車奔跑,直看到它跑到終點,那麼就是一般人也不會懷疑這馬的優劣。
設事考察法,在我國用人史上早有記載。《呂氏春秋卷三·論人》中提出的“八觀六驗”中的“六驗”的具體考核方法,即是設事考察法的具體化。“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誌。”春秋戰國時,趙國國王趙簡子也曾經為選擇王位繼承人用過此法。趙簡子寫了一篇訓詞,並將訓詞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叫兩個兒子各執一塊,並要熟記訓詞內容。三年以後,趙簡子將大兒子伯魯叫到身邊,要他背誦訓詞,可伯魯一個字也背不出來;叫他把竹簡拿出來看一看,伯魯說早就丟失了。趙王心雖不樂,但並未麵斥。接著趙簡子又把二兒子無恤叫來,叫他背誦訓詞,無恤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後問他竹簡在哪裏,無恤立即從袖中取出,並恭恭敬敬地奉呈趙王。趙簡子心雖高興,但並未麵獎。通過這次考驗,趙簡子了解了兩個兒子的做事態度,認為老二能嚴守父訓,聽從教導,做事認真,勤謹有禮,便確立無恤為他的繼承人。
設事考察法,根據不同的考察對象可以設置不同的考察內容,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設置不同的考察內容。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即對於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讓君子接受重大任務來接受考驗;而對於小人,不可以讓他接受重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孔子侈談“君子”、“小人”,固然有其狹隘性,但就其不同考察對象安排不同的考驗內容卻不失其高明之處。
當然,就實踐考察這一點來講,不一定都得采用“設事”的方法,也可采用“因事”考察的方法,即通過日常各人從事的各項工作以及各人所處不同環境觀察其態度、品質和能力。這方麵,清朝林則徐曾經總結出“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餓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的寶貴經驗。唐朝魏征也在其名篇《論禦臣之術》中給予了精辟的總結:“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林、魏所提出的這些精辟總結加上雍正皇帝的那些親身實踐,正是“因事”考察人才的成功經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