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TEN
變革與創新力
\\u003e\\u003e\\u003e變革與守舊的關係
\\u003e\\u003e\\u003e規避變革陷阱
\\u003e\\u003e\\u003e實現關鍵性成長
給你一個團隊,你能怎麼管
208
\\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 變革與守舊的關係
一定會有無數的管理大師對你說過:變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團隊的競爭
力。這句話聽起來沒錯,但卻忽視了一個前提,變革的基礎和條件特別重要,
這是窗口。隻有窗口打開了,我們再談目標才比較現實。這就是許多公司製訂
了雄心勃勃的革新計劃,還沒開始就中途夭折的原因,因為在邁出步伐之前,
他們的決策者沒有考慮變革的對立麵:那道固定舊障的牆壁。
當然,變革應該是始終伴隨團隊的發展曆程的。隻要這個團隊沒有滅亡、
裁撤、消失或者被吞並,變革就應該一直存在;但也隻有那些抓住機遇,不斷
適應變化、靈活應對的團隊帶頭人,才有可能在競爭的大潮中成為最後的勝利
者,成功地將自己的團隊升級換代。
有一次,某位國內企業家跟我講:“趙老師,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除了
變革,我們別無選擇!所以我的公司一定要變,不變就得死。”
我跟他說:“您說的萬分對,但是有一條您忘了,如果你不先考慮變革與
守舊的關係,不先去除阻力的話,你變不變,都得死。”
他一聽,先是點頭,接著很奇怪,說: “我知道啊,公司內部許多人不同意,
因為舊的業務可以讓他們賺錢,讓他們有工作幹,如果要變,有些人就要失業,
利益受損失。可是我作為一家之主,說一不二,隻要我決定了,誰敢反對?”
看他如此堅決和自信,我就沒再說什麼了,但是半年後,他主動聯係我,
CHAPTER TEN ―― 變革與創新力
209
情況完全證明了我的判斷。這位老板在調整企業結構的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大
的阻力,最後到了他會失去一切的地步。他完全可以抱著“不破不立”的悲壯
情懷果斷地走下去,不過他選擇了妥協,走理性路線,並且向我取經。
認清阻力,也就是去認識變革中的守舊力量,是一支團隊尋找改變的基本
前提。我們需要達成的共識是:一家公司或一個部門必然需要改變,形勢不可
逆轉,因為當今的市場環境變化日趨頻繁,企業很少能夠憑借一個固定不變的
戰略定位和保守的組織形式,在長時間內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成功的轉型,
其實已經成為一支團隊事業常青的根本保證。
國內的公司在起步階段,主要追求的是發展自己的規模和在市場中的占有
額,但是在快速擴張的奇跡階段過後,很多公司或機構的管理者會突然發現一
個讓人感到沮喪的事實,他們並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利潤水平,以及為他們的
股東創造更多的和更加持久的價值,而且這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也並不明顯。
也就是說,雖然不少奇跡型的公司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地擴張,攻城略地,
但是從它們的綜合能力、戰略製定、創新力、執行力以及流程再造等方麵來看,
國內這些公司與國外成功的優秀公司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到了這個時候,一家公司就不得不跳出具體的業務和市場份額這種狹窄的
發展模式,去考慮團隊新的願景設定和戰略調整,也就是說它想作出戰略層麵
的根本性調整,即進行變革。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國內公司,包括一些被各
界追捧的明星企業,像聯想、TCL、海爾等,也都麵臨著這種轉型的挑戰。即
便它們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曾經是那麼優秀的一些團隊,在新的變化麵前,也
要選擇變革,而且必須改變,否則前景將會是很黯淡的。
有動力就有阻力,變革中的阻力是什麼?因為團隊的變革並不是絕對雙贏
的,它隻能是一種非帕累托最優的狀態,不可能做到使所有人在同樣的時間內
獲得相同的收益,一定有人得到,也有人失去。團隊隻考慮整體的利益,不會
去照顧某一個具體的人。其實任何的變革,比如社會生活組織、人際關係、決
策體係的行動,都不會不走彎路和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作為管理者,如果
給你一個團隊,你能怎麼管
210
\\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 你弄不清楚這種阻力的來源、性質和力度,就急於采取改變團隊的行動,這就
是一種盲目和衝動的行為。
一般來說,變革守舊派的組成主要有:
● 團隊成員的誤解
處在一支團隊的環境中,一個人會建立他的態度體係,一旦確立了之後,
他就必然會對外部輸入的信息在他既定的態度體係框架內作出反應。他適應了
舊的東西,養成了一些習慣和思維定式,從而對於團隊變革的目的、機製和前
景的看法,有時就會有很大差別。結果可能就是,有人會支持你的變革決策,
但也會有更多的人基於他理解不了或理解混亂而抱團進行抵製,幹擾團隊的
變革。
他們不一定是為了利益,也許純粹為了守衛自己的既定習慣和一種生存在
固有環境內的安全感。如果再加上在實行改革之前的信息溝通不足,更容易引
起一些有關人員的不滿和誤解,必然形成一定的阻力。所以,將誤解之源事先
消除將有助於對團隊進行比較順利的改革與發展。
● 利益衝突方麵的阻力
從本質上說,變革就意味著權力、利益和資源的調整或再分配,你擁有的
可能會失去,你沒有的可能會突然到手。因此,必然會觸動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進而引發他們的不滿和阻撓。這是守舊勢力最大的來源,而且人們之所以反對
變革,也主要是基於利益方麵的考慮,因此這種阻力最頑強、最具有破壞力。
變革的守舊派,為了捍衛既得利益,甚至不惜毀掉這個團隊,也要抵抗到底。
對此,你應當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一般來說,當這種改變所帶來的預期
收益低於預期成本也就是會得不償失時,人們就會反對變革,持對立態度。就
算團隊成員之間沒有利益衝突,假如變革的結果是讓大家的整體利益一塊受損
或哪怕暫時受損,他們也會群起而抗,抵製你的變革計劃。
CHAPTER TEN ―― 變革與創新力
211
● 成本的障礙
團隊的變革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資大於收效時,也就是說付
出的多,收獲的少,這種改革與發展就難以繼續進行,即是前麵講到的,集體
利益受損,比如一家公司,需要升級轉型,在變革前,每個員工的平均工資
能拿到 3000 元,但改革以後,卻隻能拿到 2500 元。盡管隻是暫時受到影響,
但你需要付出的高額成本,有時也是團隊難以受承的。
變革的成本投資主要指:所需用的改革時間——多長時間能完成這種轉
型;改革中所造成的各種損失——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所需用的財政經費—— 投入的資金有多少。
對此,美國的利特爾谘詢公司提出了一個公式:c\\u003dabd\\u003ex。式中 c 指變革,
a 指對現狀的不滿程度,b 指變革後可能到達情況的概率,d 指現實的起步措施,
x 則指變革所花的成本。這個公式向我們表明,是否進行團隊的變革,還取決
於需要變革的各種因素的乘積是否大於變革所花的成本,否則,此時進行變革
就得不償失。
可惜的是,現在的管理者,通常隻考慮到變革的急迫需求,卻忽視了自己
和團隊要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
● 組織的惰性
當我們處於組織中時,不管是國企、私企還是各種團隊,在本質上,都會
趨於僵硬、保守、墨守成規、動作緩慢、效率降低。變革正是要改變這些,於
是當你對於人們的既定模式和習慣進行否定時,整個組織都將起來反抗你,包
括你自己。
● 不確定性的心理阻力
心理學研究向我們表明,凡是不確定性的因素,都會使人感到緊張和憂慮。
給你一個團隊,你能怎麼管
212
\\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 當你變革時,它的價值恰恰在於“新”,前景是不確定的。通過變革,我們可
以給團隊帶來某一方麵的新觀念、新技術、新環境和新製度,更重要的是新的
利益分配。對此人們根本不了解、不熟悉,必然產生程度不同的隱晦的不安全
感,從而對變革持一定的觀望和保留態度。
這種大麵積的不安全感,往往與守舊或者總是在尋求穩妥的潛意識相聯
係,它具體表現為由於擔心變革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前途未卜,比如秩序失
控、利益矛盾、工作衝突、變革後遺症等,而使人們對於改革不會輕易地認可。
● 習慣性的阻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團隊的成員如果固定地和長期地處在一個特定的組織
及文化環境中,他們從事某種特定的工作,很少進行哪怕是細微的改變,時間
長了,就會在自覺或不自覺之間形成對這種環境和工作的強烈認同感。尤其是,
他們會形成適應於這種環境和工作的一套比較固定的習慣,既是行為模式上
的,又是心理上的習慣性。這種習慣性建立在時間延續和動作反複的基礎之上,
慢慢地就逐步沉澱在他們的意識深層,成為一種本能行為,可以在一個很長的
時期內對他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產生影響甚至支配。除非環境能夠顯著且長期
地發生變化,否則他們就總以習慣性為驅導,對外部的刺激作出固定的反應,
並對此非常適應和依戀。
變革本身不管目標和指向如何,都一定會打破這種舊的習慣,驅使人們去
建立新的習慣。所以,有時人們在理智上明明知道變革將會帶來比現在更多的
利益,但在情感上,他們寧願維持現在的環境,也不想就此讓自己的環境變得
更好。當你強製性地讓他們執行你的變革意圖時,就會給他們帶來強烈的感情
震蕩,使他們失去公正地判斷變革的客觀尺度,或者招致他們下意識的不良反
應,進行抵製。此時,他們將不再考慮是非正義,他們的反應再怎麼激憤,有
時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充滿了衝動和非理性,隻考慮和在乎他們的個人利益。
CHAPTER TEN ―― 變革與創新力
213
規避變革陷阱
當你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並做好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計劃,在決定變革之前
及執行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深層次地繼續判斷變革的可行性,並且理性地
規避種種埋藏其中的陷阱。我們知道,凡是不能適應環境和市場變化的公司或
部門,都將很快遭受淘汰的命運。但是,通過更深入和細致的觀察我們發現,
假如無法明確判斷團隊的性質,盲目變革或方向錯誤,即便你邁出了正確的第
一步,仍然有可能中途夭折,教訓慘痛,很難通過各種變革中的嚴酷考驗。
我們以 D 公司為例,它是某市的一家民營企業,主營製水機產品的生產
和銷售。具體說起它的產品,相當於把大型的製水係統小型化和終端化,它的
產品就是跟自來水管接起來,進去的是自來水,出來的就是純淨水,可以直接
入口飲用。D 公司剛推出這種產品時,在中國還是剛剛興起的行業,利潤率高,
時尚、健康、前衛和高貴,跟桶裝水相比,因為沒有二次汙染,現製現喝,所
以比較安全。它的銷售路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零售渠道直接賣給終端用戶;
二是針對大客戶所進行的團體銷售。
這是它的基本生產和銷售情況,起初,該公司主要組織自身的力量進行銷
售。它的管理和銷售人員,大多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家電短缺時代從事傳統
空調銷售的人員,年齡大、學曆低,很難勝任對於這種產品的營銷。事實也證明,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市場推廣,經營情況死氣沉沉,銷售情況比較糟糕,連成本
給你一個團隊,你能怎麼管
214
\\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u003e 也賺不回來。
這讓 D 公司的老板無法接受,他隻能改革,尋求突破,不惜一切代價來
改變當前不利的局麵。經過了一番論證和思考,他決定從外部引進優秀人才,
也就是找一些“空降兵”來公司化解危機,他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的介入和
推動上,以產生催化作用,促進公司的根本變革。於是,作為一支團隊進入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