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己,是與自己心靈相通的人。心靈既已相通,當然不能說假話。既己相交,就應相幫,更不能甩手不管。如果“大難臨頭各自飛”,充其量是狐朋狗友而已。
縱橫於生意場上,即使是競爭對手,也要有“得幫人時且幫人”的胸懷,而對於自己的生意夥伴的聲譽,利益,則更要有一種盡力加以維護的自覺意識。胡雪岩與他的生意夥伴那種自覺的相互維護就相當令人感動。
王昌齡在太平軍攻打杭州時,率杭州軍民固守,最後於城破之際自殺殉職。杭州被官軍收複之後,胡雪岩料理王有齡的後事,其中一項,就是要將王有齡生前交托給阜康錢莊的十二萬銀子向其親屬做一個交代。而且必須有現款交給對方,不能僅僅隻是口頭交代。這一點對胡雪岩的聲譽影響很大,因為如果不拿白花花的銀子,捧出來交到王有齡家人手中,一方麵可能失去王家的信任,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世人的猜疑,認為胡雪岩不過是在做一種表麵敷衍,而實際上是想人歿賬死,吞掉這筆巨款。當時的情況是胡雪岩正為杭州解圍救糧等諸種事情忙得身心疲憊,兵荒馬亂的年代,胡雪岩的錢莊生意也做得不太好,這時實在拿不出十二萬的現銀。他隻能求助於一直和自己聯手做茶絲生意怕夥伴兼朋友古應春。古應春了解情況後,隻是稍作沉吟,就毅然答應了下來,決定調動自己已經投入生意營運的款項,為胡雪岩籌足這筆巨款。他的想法也很簡單明了:在一起做生意,信用就是大家的。他不能坐視胡雪岩的聲譽受影響,因為胡雪岩在商場上失去了信用,那他們以後聯手做生意時,大家的生意都將受影響。
反過來,胡雪岩在感覺朋友的可貴因而充滿感激的同時,也明確意識到不能讓古應春一肩承擔,他必須弄清這筆巨款是否會對古應春的生意運作產生重大影響,在找到有效善後的方式之後,才決定是否接受古應春的幫助。在他看來,在涉及古應春的商場聲譽和生意的運作上,承擔著責任,不能為了自己的聲譽、信用可以有受影響就置身事外了。
胡雪岩這次講信用,沒有人講他的閑話了,以前有不利於他的傳言也自然杳無聲跡了。胡雪岩以後不但無愧於心,還為人們稱讚不已。身在生意場中,尤其要看重聲譽的效用,寧可缺失其他諸樣東西,絕不可拋棄信義!
【評議】
現代社會,商業顯得越來越重要,商場如戰場,商業戰場中的最重要規劃就是守信用。要是沒有信用,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二十幾家當鋪、胡慶餘堂等絕無法持續發展乃至仍然不斷日益壯大。
我們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意場上的成敗,常常一靠信用,二靠關係。在能對生意的成敗發生作用的關係中,與其他生意人某種合夥關係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麵。商業競爭中的實力要不斷加強,更大份額地占領市場,擴大規模,往往需要雙方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聯合同行,一起做。毫無疑問,這樣一來,聯合的對方也就都有了一種息息相關的利害關係,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用老百姓常用的話說,也就是一條蠅子上的螞蚱,誰也離不開誰了,需要共同分擔風險,自然要求共同分擔責任去維護信義。這有兩方麵含義,第一,他是指合作的各方都能自覺的信守協議,通過保持信譽維護自我形象,其實這已經成為合作各方整體形象中的一個部分,講信譽的合作各方都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缺少。第二,合作各方相互維持。就正如古應春、胡雪岩在籌措交給王有齡親屬的那一筆款項時麵臨的問題一樣,不能隻顧自己,不顧別人,在自覺維護信用的同時,也要顧及對方的信用。如果為自己而使對方信用受損,受害者中一定也包括自己,這是生意人都應該認識到的問題。此所謂“牽一發而動全局”、“唇亡而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