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鬆比賽現場發生爆炸案。僅僅幾小時,數以千計的在場群眾就通過手機、相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將在事發現場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放到了網上。3天後,犯罪嫌疑人便已經被確認,又一天後,兩名犯罪嫌疑人和警方爆發槍戰,結果一死一傷。
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反犯罪機構的專業能力與社會大眾彙集的大數據結合起來,在與犯罪分子的時間競賽中取勝。
在很多人還不知道“大數據”這個詞的含義時,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隨著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迅速提升,雲計算、物聯網應用更加豐富。更多的傳感設備、移動終端接入網絡,由此產生的數據及數據增長速度迅速攀升。
一項針對甲骨文公司的獨立用戶的調查發現,90%的企業的數據量在迅速上漲,其中16%的企業的數據量每年增長率達到50%或更高。不少企業已經感受到失控的數據增長對績效造成的衝擊,其中87%的受訪者將企業的應用程序性能下降歸咎於不斷增長的數據量。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全球數據量在2011年已達到1.8ZB,在過去5年裏增加了5倍。
1.8ZB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都刻錄存入普通DVD光盤裏,光盤的高度將等同於從地球到月球的一個半來回也就是大約72萬英裏。這相當於每位美國人每分鍾寫3條推特微博,而且還要不停地寫2.6976萬年,是不是很恐怖?這還不是最恐怖的,一個權威調查機構還預測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2015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近8ZB,到2020年,全球將達到35ZB。
這個數據不可謂不大!然而,大數據的“大”不僅僅在數據量龐大,還有其他的特征。某項技術要想成為大數據技術,必須滿足IBM所描述的3個“V”條件,即多樣性、大容量和時效性高。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先後開始了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的過程。站在今天的角度觀察,這一由工業化向信息化的轉型可以分為3個時代,即計算機時代、互聯網時代和大數據時代。到9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基本度過了計算機時代,計算機高度普及,解決了信息的機器可讀化和數據的可計算化問題。目前,美國也基本走完了互聯網時代的路程,互聯網高度普及,解決了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問題。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基礎上,美國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大數據時代。
從最早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的問卷調查,從早期巨型計算機作為唯一的電子化數據獲取和處理工具到後來PC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機、穀歌眼鏡和穿戴型數據終端以及形形色色的數據傳感裝置,人類將物理界、生物界和社會界的萬事萬物數據化並加以存儲處理的能力大幅提高,可以說無處不在,無物不讀。目前全球具備數據獲取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數據終端設備已經超過100億台,並且以每兩年翻番的速度增長。互聯網從早期的有線網絡發展出無線網絡,數據傳輸速度越來越快,數據傳輸成本越來越低。
當互聯網與數據終端合為一體,就開始形成一個全麵深入映射現實世界的數據化世界,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大數據。獲取和利用大數據,尋找過去現實世界中所沒有的全新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機製和經濟發展途徑,開始成為社會方方麵麵關注投入的中心,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大數據時代。當獲取和利用大數據成為社會共識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的時刻到來,可以說人類全麵進入了信息化社會。
歡迎來到這個新時代,這個嶄新的、神奇的大數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