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職業
IT職場中,有幾個看上去就很危險、沒有前途的職業;也有一些看上去很美,但前途也很危險的職業。本篇將大致列舉其中一些,對於已經身處其中的職場人士,給出了一些應對策略。
如何判斷危險職業
整體上有兩種危險職業:
無積累和窄出路
。
無積累職業指那些做了很久,但是很難有所積累的職業;由於沒有積累,也就很容易因為技術的更新而淘汰,或被年輕人替代。無積累,可替代,無出路,說的是一件事。
在非IT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類職業:出租車司機,看門人,高速收費員,等等。
IT業中,黑盒測試人員,售後,技術支持,協調員,過程管理員(PPQA),都很容易陷入這種狀態。
窄出路職業指那些未來可做的職位雖然不差但是需求量很少的,由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以這些未來的出路不應該成為“職業”而是應該成為機遇,即有很好的條件和機會才做。
在非IT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這類職業:數學家,操盤手,電影明星,等等。
IT業中,典型的是質量管理,谘詢師這個方向。與前者的區別是:窄出路職業做好了相當不錯,但是由於“扇出”能力很強,一個影星、一個谘詢師就能覆蓋很大的範圍,並不需要太多的同類人群。
職業是死的,人是活的,雖然不鼓勵進入,但即使身處這些危險職業中,隻要按正確的方法做事,仍然不至於徹底無望,甚至還能非常成功。
無積累職業
之前提到過寫簡曆的秘訣:就是不要去應聘了才寫簡曆,而是每隔三個月到半年,就為自己重寫一個簡曆,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出現。如果有,就說明有積累;如果沒有,就說明沒有積累。
但是,這類積累不能是流水帳:我又參加了什麼項目,又做了什麼事情……隻要沒有休假,人總歸有任務要做的,但是如果做了很多工作,卻總結不出來提高,也不叫積累。
黑盒測試人員,售後,技術支持,協調員,過程管理員(PPQA),都很容易陷入這種狀態,有這樣幾種方法可以化解。
1.關注業務積累
很多職業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技術積累,比如出租車司機,總不能練習馬路飆車。那應該怎麼辦呢?在之前一家谘詢公司,有一位很愛學的司機。平時沒有事情的時候專職司機都呆在公司裏,每人也發一台電腦,但是能幹點啥呢?他就來問我,後來我想了想,說學外語和辦公軟件吧,外語優先,因為開車+外語是個不錯的組合,開車+辦公軟件就不倫不類。結果是過了不久他就能聽說一些簡單的外語了,因此之後接送外國講師不用再跟著一個翻譯了(甚至是跟一個谘詢師去),因此大受老板的器重。後來逐漸成為公司除了專業業務之外的其他事情的主管。
很多職業比如黑盒測試、售後、支持,看上去沒有什麼技術,但是卻和那位司機一樣,和業務、客戶、人、市場相對接近,在這些領域積累經驗,一樣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比如如果對業務逐漸熟悉,就可能在產品、銷售方向上有所作為,即使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也會成為一個部門的中堅力量。實際上一個充分理解產品業務用途的黑盒測試人員,將是一個難得的測試部門領導。未來挑選產品經理,這些人也是很好的人選。
2.關注技術手段
很多職業之所以被認為是體力活,是因為體力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也帶來人力緊張、重複勞動的問題,如果能以技術手段解決,就可能事半功倍。
比如在Google,運營總監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因為Google之所以能位於搜索引擎隻首,除了技術和市場之外,其單位運營成本隻有Bing的一半,也是一個亮點。要找到這麼多工作效率兩倍的人顯然不可能,但是使用各種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則是有可能的。
從業務的角度來理解,在網絡遊戲界,有一個通行的“零成本技術支持”規則,就是發動群眾,建立社區,讓玩家們自己解答自己的問題。實際上很多軟件產品都可以推行這種方法,不過多數軟件企業都是從工業時代的市場-銷售-支持思維過渡過來的,多數還沒有緩過神來。
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一個能自助服務的知識庫係統,能解決很大的問題。這類知識庫係統多數都是首先讓大家搜索答案,如果搜索不到就提問。而提問在提交之前,係統先按關鍵詞分析出以往有哪些相關的問題和答案,然後彈出這些信息來“攔截”提問過程,如果攔截成功,就減少了一次提問回答的技術支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