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3520564285,6841155207590579208,7257371397993810979]}],\"1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8,\"start_container_index\":1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4},\"quote_content\":\"《望嶽》reference_book_ids\":[7180199833481776167]}],\"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2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生死書》reference_book_ids\":[68927875702042163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什麼是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 具有
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麵貌。
( 2)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 具有
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 3)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
看, 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
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並獲得批準:( 1) 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
階段的突出例證。
( 2) 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
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 3) 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
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 4) 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
九寨溝
九寨溝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屬於世界自然遺產。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 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0 多公裏, 屬高山深穀碳酸鹽堰塞湖地貌, 景區長80 餘公裏, 茫茫六萬多公頃, 因溝內有盤信、彭布、故窪、盤亞則查窪、黑角寨、樹正、菏葉、紮如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據《南坪縣誌》記載:“羊峒番內, 海峽長數裏, 水光浮翠,倒影林嵐。” 故此地又名中羊峒, 又名翠海。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被一群偶然闖進的伐木工人發現。1982 年, 成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78 年,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1990 年, 在全國40 佳風景名勝區評比中, 名列新自然景區榜首。1992 年,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九寨溝總麵積約620 平方公裏。
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 有“童話世界” 的美譽。大多數景點集中於“Y” 字形的三條主溝內, 縱橫50 公裏。
黃山歸來不看山, 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的精靈是水, 湖、泉、瀑、溪、河、灘, 連綴一體, 飛動與靜謐結合, 剛烈與溫柔相濟, 千顏萬色,多姿多彩。高低錯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藍澄澈, 水中倒映紅葉、綠樹、雪峰、藍天, 一步一色,變幻無窮; 水在樹間流, 樹在水中長,花樹開在水中央。九寨溝現已規劃的六個景區是: 寶鏡岩景區、樹正景區、日則景區、劍岩景區、長海景區、紮如景區。
九寨溝的森林2 萬餘公頃, 在2000 米至4000 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
主要品種有紅鬆、雲杉、冷杉、赤樺、領春木、連香樹等。在這裏的原始森林中, 棲息著珍貴的大熊貓、白唇鹿、蘇門羚、扭角羚、毛冠鹿、金貓等動物。海子中野鴨成群, 天鵝、鴛鴦也常來嬉戲, 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在與九寨溝相鄰的黃龍, 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林中古木參天。中國特有的國家二、三類保護植物中,木本植物有: 紅杉、冷杉、雲杉、青杆、香柏、鐵杉, 油樟, 曼青杠、華山鬆、油鬆等60 餘種; 草本植物有:獨葉草、天麻、報春、大黃、當歸、雪蓮花、川貝母、蟲草、黨參等70 多種名貴藥材。還有許多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 大熊貓、金絲猴、雲豹、牛羚、小熊貓、豺、野牛、旱獺、岩羊、鷲、雪雉、藏雪雞、紅腹錦雞等上百種珍禽鳥獸。
九寨溝位於海拔3000 米左右, 遊覽區海拔1980 米至3100 米, 屬高原濕潤氣候, 山頂終年積雪。春天氣溫較低, 且變化較大, 有凍土及殘雪;夏天氣溫回升較快且穩定, 平均在19℃ ~22℃ 之間, 但夜晚較涼; 宜備薄毛衣, 秋季天高氣爽, 溫度宜人,但晝夜溫差較大, 須備毛衣; 冬季寒冷積雪。九寨溝年降雨少而集中, 7 ~8 月是典型雨季。一月份2. 5℃ , 四月份9℃ , 七月份17℃ , 十月份8. 3℃ ,年平均氣溫7. 8 ℃ , 曆史記錄最高氣溫32. 6℃ 。
張家界
張家界位於湖南省西北部, 澧水之源, 武陵腹地。其東與常德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 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 北與湖北省的鶴峰縣與宣恩縣為鄰。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 地處北中緯度, 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
因此, 雨量豐沛, 陽光充足, 無霜期長, 嚴寒期短, 年平均氣溫16℃左右。
張家界由於地理地貌特殊, 向來以旅遊立市, 其豐富的旅遊景觀、獨特的旅遊資源早已美名遠揚。境內風光山清水秀、峰奇峽幽、暗穀幽然,別有特色。其最大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由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組成, 麵積宏大, 景色壯觀。
景區憑借三千翠微峰, 八百琉璃水,鬼斧神工似的峽穀峰林地貌博得了“天然博物館” 的美譽。
除了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 張家界還擁有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等名勝古跡, 賀龍、杜心五等名人故居,還擁有當地古樸絢麗、略帶神秘的少數民族風情。無怪乎大詩人李白也曾想: “功成拂衣去, 歸於武陵源。”
杭州西湖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 杭州灣西端, 錢塘江下遊, 京杭大運河南端, 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 度16 分、東經120度12 分。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 溫和濕潤,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 2℃ , 夏季平均氣溫28. 6℃ , 冬季平均氣溫3. 8 ℃ 。
無霜期230 ~260 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 毫米, 平均相對濕度為76% 。
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 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 宋代始稱西湖。
湖麵南北長3. 3 公裏, 東西寬2. 8 公裏, 水麵原麵積5. 66 平方公裏, 包括湖中島嶼為6. 3 平方公裏, 湖岸周長15 公裏。水的平均深度在2. 27 米左右, 最深處有5 米多, 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 擴大為6. 5 平方公裏, 基本達到了300 年前西湖的麵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麵分成裏湖、外湖、嶽湖、西裏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 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 萬立方米, 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 厘米提升到120 厘米。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 個之多, 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 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 古跡遍布, 山水秀麗, 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 曆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 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
和1985 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 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 分布著主要風景名勝40 多處, 重點文物古跡30 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 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1985 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之一。
蘇州園林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來以山水秀麗, 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 有“江南園林甲天下, 蘇州園林甲江南” 的美稱。1985 年, 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據記載, 蘇州城內有大小園林將近200 處。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 公元960~1279 年) 、元( 公元1271 ~ 1368年) 、明( 公元1369 ~1644 年) 、清( 公元1644 ~1911 年) 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四大名園” 與同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網師園、環秀山莊、藝圃、耦園、退思園一道, 構成蘇州園林的傑出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 可賞, 可遊, 可居, 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 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 人類依戀自然, 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於它不僅為曆史文化的產物, 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 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 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 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曆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 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 有宣揚人生哲理, 陶冶高尚情操的; 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 使人於棲息遊賞中, 化景物為情思, 產生意境美, 獲得精神滿足的。而園中彙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曆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 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 其建築規製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 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 又稱熱河行宮,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這裏地勢高峻, 群山環抱, 氣候宜人, 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行宮。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年) 開始在此地興建熱河行宮,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 ,才全部峻工。熱河行宮占地麵積約564 萬平方米, 各種建築物110 多處,宮牆蜿蜒起伏長達10 公裏, 是我國現存占地麵積最大的古代皇家宮苑。熱河行宮背山麵水, 山巒起伏, 草木蔥鬱, 宮殿亭閣掩映, 湖沼洲島錯落,風光十分旖旎。行宮建築規模之大,占地麵積之廣, 工匠工藝之巧, 都是堪稱我國最為著名的、麵積最大的皇家園林, 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皇家園林。由於這裏六月無暑, 九月生風,清康熙帝在正宮主殿前的午朝門題寫了“避暑山莊” 的名號。避暑山莊整個建築群, 分為宮殿區、苑景區和外八廟三部分。宮殿區主要包括東南部的正宮、鬆鶴齋、萬壑鬆風和東宮等四組宮殿。正宮是清代皇帝舉行盛典之地, 頗有北京故宮的模式; 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 不用彩繪, 芳香濃鬱, 殿前庭院有參天古鬆, 更顯得威嚴。清代皇帝留駐山莊時, 接迎少數民族王公、各國使節, 以及其他重大典禮等, 都在這裏進行。正宮後廷為皇帝的寢宮, 其主樓為“煙波致爽樓”, 樓殿有七間, 寬闊敞亮, 室內布置精巧富麗。每當春夏之交或雨過天晴時, 煙波浩渺, 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康熙讚許山莊“四周秀麗, 十裏平湖, 致有爽氣”。鬆鶴齋在正宮的東側, 是皇太後和嬪妃們的寢宮; 這裏的宮殿主要有門殿、鬆鶴齋、綏成殿、樂壽堂、暢遠樓等, 自成格局,但與正宮相比其規模要小些。鬆鶴齋的後麵是萬壑鬆風, 在正宮的北側,主要由萬壑鬆風、鑒始齋、靜佳室、頤和書房等組成, 為宮殿區中最早的一級建築; 這裏建築布局靈活, 頗有南方園林的特點, 周圍古鬆很多, 故有此題名。萬壑鬆風為正殿, 風景優美, 康熙、乾隆有時在這裏批閱奏章,召見文武百官, 或欣賞湖光山色、風光美景。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由長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 形成的高山峽穀,從四川奉節縣白帝城開始, 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止, 全長約200 多公裏,成為中國著名的長江峽穀景觀。自西向東分為三段峽穀: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因而得名“三峽”。長江三峽兩岸高山對峙, 山高穀深, 崖壁陡峭, 江水湍急, 群峰競秀, 雲雨變幻多姿, 成為中外馳名的峽穀風景區。
長江三峽可以說是大自然對江山創建出的奇特美景, 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 又有黃山之神奇, 廬山之變幻等多方麵景觀, 並以山河雄奇壯美、峰石林澗幽深而聞名於華夏。
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 將在西陵峽中部的三鬥坪動工建設, 設計大壩高為185 米, 預計正常蓄水水位高175 米, 上遊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 ~95 米; 大壩建成後將會出現一個寬為1 公裏, 庫長600 公裏, 總水麵麵積約600 平方公裏的高峽平湖, 成為中國中心地帶的人造“地中海”。屆時以往的礁石、險灘、泡漩、急流, 都將消失, 而出現的是高峽平湖, 煙波浩森, 山峰屹立, 湖光山色, 更加壯觀的景色。
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
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 是台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 臥伏在玉山和阿裏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 千米, 麵積7. 7 平方千米, 水深二三十米。水麵比中國另一個著名湖泊——— 杭州西湖略大, 水深卻超過西湖10 多倍。
台灣省天然湖泊很少, 最大和最 有名的就是日月潭, 水域麵積9 平方公裏, 平時水深30 多米。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 遠看好像浮在水麵上的一顆珠子, 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 現在也叫光華島。以這個島為界, 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 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 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
日月潭之所以美麗, 是因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長滿綠樹的山, 而湖水又靜靜的, 藍藍的, 像一麵鏡子, 將周圍的山色倒映在湖裏。另外, 一年四季, 早晨晚上, 映在湖裏的景色也不一樣, 變來變去, 就像傳說中的仙境。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還有幾處名勝古跡。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廟, 廟中有孔子像, 左右有文昌君與關羽像,從廟裏看出去, 日月潭左右兩個湖,都看得清清楚楚。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峨眉山市東31 公裏的樂山市郊,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彙流處, 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的岩壁上, 依岷江南岸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 又名淩雲大佛, 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 造型莊嚴, 排水設施隱而不見, 設計巧妙。
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 公元713 年) , 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 普渡眾生而發起, 招集人力, 物力修鑿的, 至唐德宗貞元19 年( 公元803年) 完工, 曆時90 年。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景區由淩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 麵積約8 平方公裏。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範圍,是國家4A 級風景名勝區, 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淩雲” 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 足踏大江,雙手撫膝, 大佛體態勻稱, 神勢肅穆,依山鑿成, 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 頭高14. 7 米, 頭寬10 米, 發髻1021 個, 耳長7 米, 鼻長5. 6 米, 眉長5. 6 米, 嘴巴和眼長3. 3 米, 頸高3米, 肩寬24 米, 手指長8. 3 米, 從膝蓋到腳背28 米, 腳背寬8. 5 米, 腳麵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 還有兩尊身高10 餘米, 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 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 沿“洞天” 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 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鑿成之後, 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 “大像閣”, 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 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 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 安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 樂山的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 容易風化的岩石, 比花崗岩軟, 是很好的適宜於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 容易受到侵蝕、風化, 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 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 有自然的, 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
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 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 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麵目全非。1962 年, 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麵維修, 1982 年2 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 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 年12 月, 峨嵋山的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 讚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穀媲美”。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 界藝術寶庫”, 1987 年12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製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製;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 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係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麵, 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 年5 月26 日莫高窟藏經 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 “敦煌學”
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下, 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 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 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 紅山) 上, 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它最初是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 世紀重建後, 成為曆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 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 氣勢雄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 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1961 年, 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 年, 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從五世達賴喇嘛起, 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 同時又是供奉曆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 牆基寬而堅固, 牆基下麵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
屋內有柱、鬥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 的硬土, 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 便於采光, 調解空氣。
宮內的柱梁上有各種雕刻, 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麵積有2500 多平方米。
宮內還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 以及曆代文物。
布達拉宮在1961 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 年進行了全麵的修建。
長城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 東起山海關, 西到嘉峪關, 全長約6700 公裏, 通稱萬裏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攀登的縮影, 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
萬裏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
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東西相距長達5000 多公裏, 因此被稱之為萬裏長城, 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見的人工工程”, 也是中國第一名勝和中國旅遊點的代表, 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燕國開始修長城起, 長城已經有2000 多年的曆史了。人們今天見到的是明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 東至鴨綠江邊。
八達嶺是代表性的一段, 是長城的高峰, 海拔1000 多米, 是旅遊勝地之一。長城城牆高平均7. 8 米, 頂寬7. 8 米, 可以五馬並騎, 十列並行。
故宮
明清兩代的皇宮, 始建於明永樂 四年( 公元1406 年) , 建築麵積為15萬平方米, 房屋9000 多間。故宮的布局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為中心, 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 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後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內廷與外朝之間有廣場分開。
此外, 在內廷東麵還有一組宮殿, 俗稱“外東路”, 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宮。西麵有皇太後、皇太妃的住處。
內廷中另有花園三座, 供帝後遊玩。
故宮的正門是午門。明清時出入 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正門隻供皇帝出入, 此外隻有皇後大婚入宮時可走一次。進士前三名在殿試放榜後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 王公國戚從西偏門出入。
每年入冬第二個月的十日, 皇帝在午門舉行頒布曆書的典禮。每當軍隊凱旋時, 皇帝要挑選日子在午門舉行受俘禮。每年正月十五, 午門還要懸燈,賜宴百官, 皇帝親臨觀燈, 與大臣作詩。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 的說法, 實際上禁城之內從不斬人, 午門之外並非刑場。但在明代, 大臣如果觸怒皇帝, 常要受廷杖( 打屁股) , 受刑地點就在午門外禦路東側, 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罰。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 麵積2377 平方米, 是宮城中最壯觀的建築, 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殿堂。明清兩代24 個皇帝在此登基, 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後、派將出征、金殿傳臚、賜宴等, 皇帝都要在這裏舉行儀式, 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太和殿後的中和殿, 是皇帝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後徽號和祭祀的前一天, 皇帝在這裏閱覽奏章和祭文。先農壇舉行皇帝親耕儀式時, 要先到這裏來看種子、農具和祝辭。清朝皇帝每10 年修一次家譜( 即玉牒) , 皇帝閱視時, 也在中和殿舉行儀式。中和殿後是保和殿。皇帝冊立皇後太子時, 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之前, 先在這裏穿禮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請滿朝大臣。
內廷前殿乾清宮, 是明朝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9 間,每間分上下兩層, 各有樓梯相通, 每間設床三張, 共27 張床, 皇帝可以隨意換床睡覺, 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宮廷命案, 都是在乾清宮發生的。
清朝順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宮住。雍正帝搬到養心殿以後, 乾清宮就成了內廷舉行典禮、接見官員的地方。乾清宮正屋內掛有一塊“正大光明”
匾, 匾後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開冊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 個兒子, 兩次廢立皇太子, 矛盾很大。雍正繼位後就創立了秘密立儲的辦法, 事先秘密寫好繼承人的名字, 一式兩份, 一份帶在皇帝身邊,一份放在“正大光明” 匾後麵。等皇帝死後, 由大臣們開啟儲匣, 宣布禦書指定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個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儲的。
養心殿原是康熙的書齋, 雍正搬 到這裏後, 清代諸帝都把這裏當作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最西的一間, 因乾隆帝將所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 xún 尋) 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裏, 所以命名為三希堂。養心殿的東暖閣是皇帝寢宮。同治、光緒時, 慈禧在這裏垂簾聽政。辛亥革命發生後, 1912 年2月12 日隆裕太後在此宣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內廷西六宮中的儲秀宮, 曾是慈禧的住處。它與翊坤宮、體和殿組成一個院落。布置陳設極其奢侈豪華。
慈禧在體和殿吃飯, 每天正餐兩頓,小吃兩次。每頓飯主食50 多種, 菜120 多種。每天用肉500 斤、雞鴨100多隻, 每頓飯要450 多人侍候。麵前擺三張描金大方桌, 平時喜歡吃的放在前麵, 慈禧隻嚐幾樣, 其餘都是擺排場的。
外東路的太上皇宮, 是乾隆準備在當滿60 年皇帝以後退休養老的地方, 所以宮殿的名稱都是希望長壽,得遂心願的意思, 如樂壽堂、遂初堂、符望閣、頤和軒等。寧壽宮旁還有一個占地5920 平方米的花園。慈禧從光緒二十年( 公元1894 年) 後由儲秀宮搬到樂壽堂來住。現在樂壽堂已被辟為珍寶館, 其中金發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寶。外東路還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緒的寵妃, 13 歲時與姐姐同選入宮, 美麗聰慧, 很得光緒歡心, 但被慈禧厭棄。戊戌變法失敗後, 慈禧將她打入冷宮。光緒二十六年( 公元1900 年) ,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慈禧挾光緒逃往西安, 臨走前命人將珍妃推下井去。這年珍妃才25 歲。
故宮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樓, 多角、多簷、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樓的輪廓具有玲瓏絢麗、參差錯落之美, 同時又顯得端莊雄偉、氣勢不凡。
角樓坐落在城牆轉角處, 又以城牆下的護城河水為對景, 與落在水麵上的倒影相輝映, 更增添了詩情畫意。
秦始皇兵馬俑
1994 年3 月1 日, 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 ——— 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這是本世紀以來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 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 長度為86 厘米, 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麵。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 發現這八個棱麵的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 已經出土的19 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致密,劍身光亮平滑, 刃部磨紋細膩, 紋理來去無交錯, 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 多年, 出土時然光亮如新, 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 劍的表麵有一層10 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 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 隻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 德國在1937 年, 美國在1950 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 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 千克的陶俑壓彎了, 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 度, 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 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 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 自然恢複。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 竟然出現在2000 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裏。
事實上, 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 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那麼我們就會問: 他們的技術淵源是什麼呢?
北京周口店
在周口店“北京人” 遺址中, 迄今已經發現生活於年代久遠的更新紀中期北京猿人6 個頭蓋骨和40 多個個體老幼猿人骨骸化石, 還有, 10 萬件各種石製物品和取火工具。這些遺骨化石的曆史可追溯到50 萬年前。從這座獨一無二的遺址上, 使人們可以了解到很久以前亞洲大陸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情況, 從而揭示了人類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