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的智慧從哪裏來
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有關人腦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已經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進行了總結:究竟人的智慧是從哪裏來的呢?
20世紀的100年間,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分成兩派:
一派叫做共同派。他們認為,人類總的智慧是整個大腦共同區域的產物,但是不同的人也會在不同方麵有自己的特長。這種觀點在20世紀上半葉占上風。當時科學家們通過一係列的智商測驗發現,有些人在一係列領域科目分數都很高。
另外一派叫做特別派。他們認為,人類完成某一種具體任務的時候,需要某一種具體的智慧,他來自大腦當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區域。這種觀點在20世紀下葉占了上風。目前世界各國的學生教科書裏,大致上采用這種說法。
但是,美國康乃狄克州著名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教授經過長期研究,和同事們取得了以下共識:
如何去檢測人類的能力?不能光是從分析能力來看,而是應該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來分析。而這麼多能力,並不是在人類頭腦的某一個具體區域產生的,它是人腦各個區共同的結果。而長期以來反映人類智慧的種種測試(包括大學入學考試),大部分片麵強調分析能力,忽略了創新和實踐的技巧,而這些對於21世紀人類的發展來說則是特別重要的。
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們還指出:特別派科學家們依據的是實證法,他們發現,當人們從事某一種具體活動的時候,大腦某一部分特別興奮特別活躍,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就是這一部分產生了具體的智慧。美國科學家們強調說,絕對不能說,大腦的某一部分好像有一根電線那樣接通人類從事某一種具體活動的智慧;尤其是,人們在學習、實踐、創新的過程中,會反過來改造大腦。
在探討人的智慧的來源的同時,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腦細胞是可以“重生”的。他們通過激活實驗鼠大腦皮層深處的幹細胞,成功地使幹細胞發育成腦神經細胞,取代了受損的腦神經細胞。這是科學界首次發現哺乳動物的腦細胞可自我修複。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傑弗裏·麥克利斯等人的這項新成果,被認為是神經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新突破。如果深入了解其中機理並控製這一過程,有可能為治療各種腦損傷疾病找到新途徑。當然這一成果離臨床應用還有較遠的距離。
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哺乳動物的腦部過於複雜,其腦細胞病變、損傷或死亡後是無法自我修複的,因此目前治療腦病主要靠體外培育腦細胞,然後移植到腦部。直至不久前人們還認為,在胎兒期非常活躍的幹細胞,在成年人的腦部已經不存在了。但近來有研究發現,鼠類的前腦中存在有這種未成熟的腦細胞,而且在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幹細胞能發育成為成熟的腦神經細胞。
麥克利斯等人認為,在成年哺乳動物腦部,胎兒期控製幹細胞發育為神經細胞的機能雖然受到抑製,但這種機能還應該存在於DNA編碼中。如果重新激活這一機能,腦細胞就能自我修複。他們設法使實驗鼠大腦皮層部分自然死亡,並激活幹細胞。結果發現,幹細胞開始增殖,並逐漸發育成為腦神經細胞,而且其軸突與其他細胞相連,完全取代了死亡的腦神經細胞。
人能看多遠
流行西方的《敏豪生故事》中說到,有個人能在千裏以外看清柏林鍾樓上的一隻小小的麻雀。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和我國傳說中的“千裏眼”一樣,隻是神話而已。
那麼,人究竟能看多遠呢?
南非的布西曼人,是捕捉鴕鳥、獅子、豹和狼的能手,他們眼睛細小,但目光銳利,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我們必須用望遠鏡才能看到的東西。草原牧民的視力也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台灣台東縣的一位名叫鍾泰山的少年,經日本專家測試,確認其視力為4.0,能看到遠處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被稱之為“現代千裏眼”。四川省溫江縣文管所的鄧秀虎,眼科專家認定他右眼裸視力為7.06,左眼裸視力為6.0,比一般人的視力要高許多倍。
德國的斯圖加特大學曾報道說,該校一位名叫塞德維尤尼卡的女生,有比常人銳利20倍的視力,她能認出1600米以外是什麼人。
有關材料說,閃光如能持續0.0003秒,人眼就能感覺到它。而閃電的實際閃光時間是0.01~0.1秒。在純淨的空氣中,人眼可以看見27千米外的一點燭光。在海上能看到16~25千米外的船隻。若在高山頂上,眼力可以擴大到320千米處。抬頭望星空,則能見到1000千米遠的人造衛星,還能見到相距幾十到幾千光年的星座。
下麵的常識,你在生活中或許會用到——從這些依稀可以辨認的目標中,估計你距離它們有多遠:
目標 距離
多層樓房 8~10 千米
平房 5~8 千米
房子窗戶 4 千米
單個的人 2 千米
帽子 400 米
眼、鼻、手指 60 米
眨眼可保護視力
世界上所有的人,隻要活著,都要眨眼睛,可是人們對眨眼的秘密,卻很少知道。其實,我們對這樣的基本常識,應該有所了解和把握。
每天,一般正常的人,平均要眨眼15000多次,在不到1\/10秒中,人就要眨1次眼。為什麼要眨呢?原來眼皮是人身上最薄的皮膚,它為了給透明的眼角膜抹上一層水質,好使暴露在外的眼球不幹澀,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濕潤,同時,假若有什麼不衛生的東西或損害眼球的飛蟲進了眼中,眨眨眼,或用眨眼送來的水質揉洗揉洗,好排除眼內的髒物,讓眼睛內部始終保持潔淨,使眼睛的視力,長期維護在最好的條件下,長期確保健康。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角膜是眼睛和世界之間的窗戶。
眨眼,不隻有這樣的功能,它還是人們的一種心靈反應。通常人們都說,眼睛是人的心靈窗戶,這是極為正確的科學說法。所以,我們的眨眼,可以算作是心靈反應的具體表現。
當今的科學家們用紅外線,電極等設備測量,發現眼皮運動與大腦思維是緊密聯接的。為什麼我們在專心致誌的思考時或在精力集中時受驚,和輕鬆閑聊時,眨眼的次數不一樣呢?輕鬆閑聊時,我們每分鍾眨眼大約12次,思考或受驚時,眨眼次數就隻能為其1/2。由此,飛機駕駛員正在駕駛時,比身邊坐的其他飛行員眨眼就要少一半。汽車司機在繁華市區開車,其眨眼的次數也大大少於在郊外或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次數。在電視台屏幕上工作的同誌,不管是電視播音員還是節目主持人,盡量要求他們少眨眼,原因也是眨多了給人心慌和心亂之感。要是訓練自己少眨眼,會給人安詳、沉著、穩健的感覺,這樣效果就會很好。所以,眨眼的秘密是深藏著人們內心中的情緒和期望,人們的心態往往在眨眼中控製不住地流露出來。一些搞外交活動或做偵察工作的人,必要時戴上墨鏡,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能暫時遮蓋眨眼的速度以及在眨眼中反應出來的種種跡象。這樣,我們可以更自在的工作。
兩個眼球為何一起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而且除了睡眠外,每時每刻都要用,但是不知你發現沒有,我們在看東西時,兩個眼球總是一起動,無論是正視,是左視,是右視,還是後視,兩個眼球總是統一行動的,而且方向都是順著的,對這種現象不知你作過何種想法,你提沒提出過為什麼來。也許這種現象太一般化了,在生活中早就給忽略了,但要當個問題提出來後,你可能還覺得很新鮮,可一時又答不上來。
人的眼睛要看事物,一定是兩眼順著活動的,根本的原因是大腦指揮得當。因為人的每個眼球後麵,都聯結著6條“眼外肌”,這6條眼外肌的另一端聯接著大腦,全受大腦的統一調用和指揮。每當我們在工作或思考的時候,需要觀察某一個方向時,眼外肌本身沒有支配權,它們必須及時向大腦發出信號,大腦就把指令立即反饋給眼外肌,眼外肌馬上就對眼球行使自己的職能。好比眼睛要向左邊看,那方向接近左眼球,大腦得到信息後,即給左眼球的外直肌發出指令,令它向左外方繼續轉動,以至達到所看的物上,同時為了密切配合眼球的外直肌繼續向左外方活動,令右眼盡力縮短兩者視距,因為要右眼球的內直肌收縮,讓兩個眼球齊力為左視發出協調的力量來,由此,兩個眼球就一順坡地向左使勁出力。在這種情況下,人也就在極不在意中兩個眼球一起轉動了。
在我們正常的生活條件下,幾乎不可能看到一人眼球在工作的時候不一起動,除非其中一個眼球的6條眼外肌有了毛病,不能直接與大腦相聯結,或者產生了故障。還有,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種所謂對眼的人,假若要左視,在眼球向左外轉動,外直肌作了收縮,可眼球卻不向左外轉動,或者隻移到眼眶的中間,本來它的內直肌應該收縮,可是在大腦的指令下,內直肌卻不收縮,或者微收縮,這樣兩個眼球的行動就不十分統一了。所以,有對眼症的人,並不是眼睛和眼球本身有毛病,而是聯接大腦的某條眼外肌失去了某種功能,對此眼科醫生就要著手調理某條眼外肌了,治療由此也困難些了。
與眾不同的聽覺
生活中,我們靠耳朵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遙感”到周圍的動靜。沒有耳朵的幫忙,我們就無法“隔窗知夜雨”,無法知道“深巷猶有賣花人”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下了有趣的兩句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本來,天上與地下,相距極其遙遠。但在詩人的想象中,“天上人”的聽覺真是棒得很哩。
然而,人類的聽覺本領卻是有限的。我們感知聲音的靈敏度就不如狗、狐、鯨等動物。
蝙蝠和海豚等能放射和接收超聲波,我們更是望塵莫及。但這似乎並無太大的害處。難道我們有必要去偷聽魚兒的竊竊私語或螞蟻的綿綿情話嗎?聽不到這些,反倒使我們的耳根清靜得多。這也許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英明選擇的結果呢。
據測定,人類的聽覺範圍在16~24000赫茲之間(赫茲是每秒鍾聲波振動的次數),即能聽到的最低聲音是16赫茲,最高是24000赫茲。超過這些範圍的聲音,我們就隻能“充耳不聞”了。我們普通的談話聲,通常在500~2000赫茲之間。
不過,有些人卻有特異的聽覺功能。德國的法蘭克福有個名叫法蘭斯·伯特利克的人,據認為他有兩隻世界上聽力最好的耳朵。他分辨電子音響器材發出的微小音響差別,竟比電子測試儀還靈敏而準確。為了這兩隻值錢的耳朵,他用50萬馬克保了險。因為他的職業就是監測各種樂器的最佳音響效果。
江蘇有位工人,因為幾十年來酷愛聽廣播,慢慢練就了一種本領:通過收聽、辨別半導體收音機發出的電磁波異常聲音,預測天空的風雲變化,據說“準確率達95%”,人稱“怪耳”。
牙齒的力量
你一定知道,喝稀飯與嚼大餅,吃香蕉與啃甘蔗,牙齒咀嚼的力是不同的。
根據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人員用特別儀器測試,鼠在啃咬硬物時,牙齒對物體的壓力每平方厘米竟達490千克。人類牙齒的咀嚼力平均為31千克。而全口牙齒的總咬力,男子為1048千克,女性是936千克。難怪大家要用“咬牙切齒”來表示憤怒和顯示自己的力量了。不過,要是少了1隻牙,則咬力要減少22%;拔去兩隻,下降近一半;缺了3隻呢,就隻剩37%了。
由此可見,保護牙齒對保護咬力是何等的重要。
牙齒可謂人體中的“大力士”,如果再經長期鍛煉,會更加堅強、厲害。
我國浙江溫州有位失去雙臂的中年人,可以用牙齒提起50多千克重的物品。一位比利時人用牙齒咬住馬勒,能將鐵軌上重達80噸的兩節客車拉著走。1983年,有個雜技演員緊緊咬住飛機上的鐵鏈,致使飛行員用90馬力的發動機也無法使飛機離開原地。美國人格連斯坦能咬斷筷子粗的鐵鏈。泰國女郎莎加塔,能毫不費力地將鋼鐵和石塊當眾咬碎。有一次夜遇歹徒,歹徒將牛骨塞入她口中,她一合牙就將牛骨咬斷,嚇得歹徒掉頭就逃。
左右腳機能差別
有位日本教授對腳進行了長達37年的研究,觀察的人數近40萬。他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如果抓一下剛出生嬰兒的腳底,往往右腳底有反應而左腳底“無動於衷”。這說明,左右腳的機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反應差別約在出生半個月後才會消失。
左腳接觸地麵的麵積比右腳大,男女都一樣。由此可見,左腳主要是起支撐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腳是做各種動作的。人老以後,左腳的作用衰退,所以不易站穩。
大多數人以左腳為主軸決定前進方向。體育運動員、舞蹈演員、戲劇演員在運動或表演時也常用左腳來支撐人體,用右腳來表演動作。多數人攻擊時使用右腳。
要是你閉起眼睛,沿著正前方的一條直線走去,那不要走多遠,你就可能向左偏移了。這種“左傾現象”,正是造成夜晚迷路者兜圈子的原因。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夜晚走路兜圈子是遇到了“鬼”。挪威生物學家伽爾德柏克教授曆時30多年,通過對歐、美、亞洲的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最後寫成了一篇著名的論文《動物的行動是以兜圈子為基礎的》。他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人走路時會保持直線的方向,但這主要是腦和眼睛的功勞。如果僅就雙腿來說,因為一般人的右側腿腳肌肉總是較左側發達,右腳跨步大於左腳,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向左轉了。這樣,人在黑夜看不到目標時,就可能兜起圈子來。
最有意思的是,賽跑運動員都是向左轉圈的。因為1913年國際田徑聯盟成立之際,就把跑的方向規定為向左轉。有人對此解釋說,心髒位於左側,所以重心容易偏左。因重心偏左,就用右腳蹬地麵來增加速度,所以左轉圈容易跑。
研究者發現,千萬年前的古代人腳踝狹窄,5個腳趾分開,人體重心落在腳底的前半部,這對追捕野獸比較有利。可現代人的腳踝呈圓形,腳底比較寬闊,5個腳趾並攏,人體重心位置已移到腳底的後半部分,靈活性就不如古人。如此繼續下去,人的站立能力將逐漸減低。
人的站立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20歲左右的青年站立能力最強,超過50歲就會有所減弱。但是,人的壽命假如超過80歲,站立能力反會比前些年提高些。
一般說,腳底的長度相當於拳頭的周長;7個腳的長度大約等於自己的身高。然而,腳是有“伸縮性”的。人在中午時腳最大,午睡一會兒,腳會縮小一點點。腳在一天中的變化差別有時會達到5%。
兒童的腳幾乎天天在長,每月平均要長1毫米,大約到25歲才定型。
人體裏的“紅河”——血管
大江大河都有許許多多的幹流和支流,我們身體裏的“紅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紅河之水”——血液是在封閉的管道裏流淌的。這“封閉的管道”,我們叫它“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每個角落,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會流出鮮紅的血液來,可見血管是無處不在的。由大血管分出小血管,小血管分出細血管,細血管再分出毛細血管……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縱橫交錯的血管網。
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七尺男兒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多億條。假如將它們首尾連接起來,長達10萬千米以上。10萬千米有多長?能夠環繞地球兩周半!
血管有動脈和靜脈兩大係統。動脈是“動”的,我們在腕部、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頭上、腳上等處都可摸到它的跳動。
血液從心髒出發,通過動脈血管流向各處。它的“流速”依據心髒的收縮或舒張而有不同。例如在大動脈管裏,有時可快到每秒鍾走1米遠,有時每秒卻隻能走0.16米。大動脈的管腔一般是25毫米,管壁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毛細動脈的管腔有的僅0.01毫米,管壁自然是極薄的。
靜脈血管同樣有粗有細。不過,總體說來,靜脈的管腔要比動脈粗些。例如,大靜脈的口徑有30毫米大,可以放進一隻乒乓球。
靜脈裏的血流是在平穩地流動的,它的任務是將動脈送往身體各處去的血液彙集起來,再送向心髒。
動脈和靜脈互相連接,使血液無法“越軌”流到血管外麵來,這才保證血液循環往複運行。
我國古人已知道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有區別的。《內經》中提到:當刺破血管時,有的血管“刺之能射”,有的則“不能射”。為什麼血液的噴射情況不一樣呢?古人認為是“陰氣”與“陽氣”的數量不同的緣故。現在知道,這是血管組織和血液壓力不一樣所致。但無論如何,這種發現畢竟比西方人早得多。
血小板知多少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鐵絲紮破,流血不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皮膚隻不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麼就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後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係。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鑽-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血小板的數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皮膚已出現了瘀血斑,於是皮膚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不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隻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不規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湧向前去,執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主要來自體內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裏的纖維蛋白元變成許多細絲,並編織成網,將血細胞網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麵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漸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並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不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會引起血小板減少。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出現,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保持相對的平衡。
心髒“永不疲倦”
在人的一生中,心髒是永不停止地跳動的。它像一台神奇的“水泵”,每分鍾跳動60~80次,每分鍾可以使5公升血液順利地通過心髒。一個60歲的人,心髒就已經跳動了20多億次,通過心髒的血液有1.5億公升之多。可以說,心髒是生命的“發動機”,人體的“太陽”。
如果心髒停止了工作,我們的血液就無法奔流,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腦這個人體的司令部也會完全失去作用,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難道心髒就不知道疲倦嗎?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心髒的“永不疲倦”之謎,正在逐步揭開。
有的科學家認為,心髒收縮的時候從一端擠出血液,接著放鬆,從另一端吸進血液。心髒的收縮和舒張,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髒的一次跳動。心髒不斷地收縮和舒張,血液才能川流不息地運行。
心房和心室都會收縮和舒張,但所用的時間不同。心髒每跳動一下大約要用0.8秒的時間。在這0.8秒鍾裏,心房收縮隻花去0.1秒;舒張的時間倒有0.7秒;心室收縮隻要0.3秒,舒張時間卻有0.5秒。這些科學家指出舒張就是放鬆,而放鬆實際上就等於休息。因此,看起來心髒好像是在不停地工作,其實,它的大部分時間卻處在休息狀態。它既會工作又會休息,勞逸結合是很出色的。睡眠的時候,心髒的跳動次數從70次減到55次,它的休息時間自然也就更多了。
另一方麵,心髒的跳動為的是給身體各器官輸送必要的養分,但在大量血液不斷流經心髒的同時,它本身也獲得了更多的營養。由於心髒始終有充足的養料,所以顯得身強體壯,永不疲倦地工作著。
也有的醫學家認為,心髒所以能“永不疲倦”地跳動著,是因為心髒激素在起作用。
20世紀60年代初,醫學家們在解剖屍體的時候發現,在人的心房組織裏有一種極細微的顆粒狀物質,但由於這種顆粒太小、太少,當時的技術條件又有限,人們沒有能深入研究下去。直到1981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髒研究所的伯德博士,才下決心揭開它的秘密。他從幾千隻小白鼠的心髒中提取到幾毫克這種物質,接著,又把這種物質注射到小白鼠的靜脈裏,發現小白鼠的心髒產生劇烈的收縮,血容量上升,小便也增多了。由於這種神奇的物質來自心髒,又能使心髒產生強烈收縮,所以,伯德給它起名叫“心髒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