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為地球解除“白色魔咒”(3)(1 / 3)

(1)降解機理。顯而易見,由於此種材料都是以動物及植物體作為基礎物質,即使產生出了塑料,也是不同於工業合成塑料,而是具有天然大分子,近似塑料結構的物質,所以它們可以自然降解,被大自然消納。 (2)轉基因植物降解塑料的形成與製造。轉基因植物降解塑料的形成,通常是首先在動物體內培養基因獲得驗證,然後提取基因。第一步是采用多種碳源來喂養細菌群,通過碳源在腹中發酵以至合成出塑料屬性的高分子。如某細胞體內儲有一種叫 β-羥丁酸(PHA)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普通塑料性質,但又可以自然降解,可以製造出質量較好的包裝材料。但此類生物合成的高分子塑料 PHA要想大量獲得是很困難的。因此第二步就采取了基因移植法把菌群體內提取的塑料合成基因 PHA植入到植物的植株細胞內,植物在具有 PHA的基因情況下,使其大麵積快速的生成PHA,以求獲得較高的產量。 此類 PHA塑料不同於一般植物所生長的澱粉和脂肪類,這種采用高科技基因工程生長出來的塑料 PHA具有一定的強度、成膜性、韌性及衛生安全性和降解性。這意味著未來人們可以得到從土壤裏生長出來的“綠色塑料”。目前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相繼在此研究領域探索和開發。中國也隨著基因工程的發展啟動了此項研究。例如,美國 Monsanto公司從真養產堿杆菌中分離出了能促進 3-羥基丁酸(3-HB)與 3-羥基戊酸(3-HV)共聚酯P-(3-HB-CO-3-HV-)聚合物生成的主要生物酶的基因,再利用生物技術構建了一個含有多個目的性基因(如結構傳遞基因、葉綠素傳遞基因、生長與終止基因等)的活性植物載體,再將它植入到所選擇的快速生長的植物中去。實驗結果證明此種轉基因植物種子中含有 7.7%鮮有的P-(3-HB-CO-3-HV-)分子。 目前我國此項研究也有突破,已從真養產堿杆菌中克隆了促進 P-(3-HB-CO-3-HV-)合成的 2個關鍵酶基因(phbB)和(phbC),並構建了以大腸杆菌導入的原核表達載體,已成功地植入馬鈴薯等植物。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汙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目前白色汙染現狀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防治白色汙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汙染,首先要解決視覺汙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人對自己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汙染,更重要的是解決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製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麵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汙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綠色)包裝用品。有學者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汙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白色汙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汙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製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

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汙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汙染”;二是對大量產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製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等。

3.法律法規

盡快製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汙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製定具體的控製措施和引導政策,控製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經濟政策